青海气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1 10:42:10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 作者:金泉才 | 责任编辑:李培刚黄河发源于青海,全省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省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源头治理”,是青海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根本,气象部门紧密围绕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西南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曲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清泉汩汩而出,黄河的“正源”就在这里。然而,风沙大、气候寒冷、土地沙化、鼠害等随时威胁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为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方案》,建立了气象与发改、生态环境等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气象工作机制,强化黄河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
2018年,青海省气象局组建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2019年,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源生态气象分中心运行,这些机构发挥保护“主力军”作用,建成生态气象数据管理、服务分析、产品发布三大平台,以及业务、服务、技术、科技支撑、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制度标准六大体系。
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三江源生态气象分中心,及时向当地政府提供积雪面积、牧草覆盖度、土壤沙化等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助力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科学决策。气象部门还开展高原融雪性洪水、冰川崩塌以及黄河源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方法等研究,开展高寒草地、土壤、积雪、水体等典型生态动态变化过程试验及黄河源扎陵湖、鄂陵湖周边湿地恢复试验示范。
青海是气候变化敏感区,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的重大威胁。围绕生态服务需求和气候变化热点问题,青海气象部门推进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牧业等敏感领域、重点行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水环境、冻土、冰川等生态系统影响评估、脆弱性评估及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生态风险预评估,制作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专题报告。联合国家气候中心完成青海省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总报告、河湟地区等五大生态板块分报告和气候变化助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咨询报告等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产品,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好评。
科学试验引活水东流
为持久实现“黄河之水天上来”,自1997年起,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始在黄河上游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试验。
依据生态区划和保障需求,青海气象部门划设水源涵养、草地恢复、抗旱减灾等六大类17个重点保障区。依托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强化综合监测、催化作业、信息传输、作业指挥与效果评估五大基础能力建设,持续推进西北地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进行黄河流域规模化安全作业。
“十三五”期间,青海气象部门开展云水资源精细化评估,持续提升机载云降水物理探测装备性能,加强地面观测试验装备保障,联合科研院所协同开展冬春季消减雪、三江源和祁连山地形云增雨等科学试验,实施多要素立体化宏微物理精准探测试验,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空地协同的综合试验能力。2020年,当地飞行作业规模创历史新高。
经监测评估,黄河流域青海段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湖泊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一度断流的黄河源头玛多县再现“千湖美景”。
构筑流域气象灾害防线
青海省黄河流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近91%,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青海气象部门完成流域各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善普查数据库,滚动更新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完成流域各县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开展气象灾害分级防御;推进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应用,优化黄河青海流域各子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和中小河流风险预报系统,面雨量预报产品的客观化、自动化和定量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黄河上游地区气候趋势预测、流量预测、暴雨灾害评估、水库面积遥感监测等服务,完成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监控系统的省级部署、市县乡三级应用,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
2020年,在黄河达日县德昂段凌汛灾害防御、拉加镇地质灾害处置、帮助黄河上游玛尔挡水电站安全度汛等工作中,气象服务有力有效,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