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千年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0-09-08 15:16:4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丁、桂娟、双瑞 | 责任编辑:李培刚

新华社郑州9月7日电题:千年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与融合

沿着黄河流向自西往东行走中原大地,函谷关,是绕不开的重要文化地标。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古往今来,函谷关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故人乡思。

历史上,河南境内有3座函谷关:灵宝秦函谷关,洛阳新安汉函谷关,建于黄河河滩、紧邻秦函谷关的魏函谷关。最古老的,当属秦函谷关。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关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日前,记者寻访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的秦函谷关。当年的雄关要塞,早已湮灭在历史烟尘中。

“在历代著名关卡中,函谷关最为特殊,它既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也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更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一处要点。”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管理处副主任郜俊明说。

从地图上看,三门峡一带处于黄河“几”字形拐弯处。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秦国在此天险关隘修建函谷关。

“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称‘函谷关’。”郜俊明说,有了函谷关,秦国才能据崤函之固,在六国联击之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时机成熟时东出横扫天下。

漫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不时邂逅典故传说:老子著述道德经、鸡鸣狗盗过函谷……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函关古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历史上,函谷关也是象征荣耀的分界线。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为京师所在,人以身居关中为傲。相传,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便上书汉武帝,请求将秦函谷关向东搬迁至家乡新安县,这样,自己就成了“关内人”。

沿着当年“杨仆徙关”的足迹,记者驱车一路向东,“去弘农三百里”,到达位于洛阳市新安县东的汉函谷关。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的一处重要节点,汉函谷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游客在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参观(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此处现存关楼、阙台和烽燧。关楼保留了民国期间最后一次修葺的形制。登上关楼,记者遥想“秦时明月汉时关”。当年,西域各国使节、商旅驼队正是从这里往来都城洛阳。经由函谷关,中原文化与秦晋文化相互交融。

“汉函谷关的军事防御功能远不如秦时,但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转站的功能更为完备。当时它不仅是一道关,还是一座城。”新安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洪超介绍,这里考古发现的内外城结构、建筑材料以及瓷器、铁器、铜钱等物品印证了这一点。

王洪超曾亲历函谷关申遗过程。他介绍,汉函谷关还出土了大量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这些具有西域特色的文物佐证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函谷关作为交通要塞和东西交流窗口的角色从未改变。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随着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中心南移,扼守东西要道的函谷关地位逐渐衰落。回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函谷关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从郑州始发的中欧班列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抵达欧洲中部。中原腹地,再次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演团队在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老子像前表演(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告别古老的雄关时,记者耳畔交相回响起驼铃声声、列车轰鸣,深深感受着祖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激动于一个民族不断奋进、开创未来的伟大力量。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成热门景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千年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与融合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古往今来,函谷关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故人乡思。
四川省召开省总河长办公室主任第12次会议
9月3日,四川省副省长、省总河长办公室主任尧斯丹主持召开省总河长办公室主任第12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黄河治理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及省委、省政府系列安排部署,以改善长江黄河上游水质为核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顺利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共同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