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9 11:20:16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原题:谋共识聚合力构建沿黄区域发展新格局黄河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国家黄河战略,需要各方谋共识聚合力,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共同主办的黄河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10月26日在西宁举办。与会专家和企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构建沿黄区域发展新格局等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举行,与会的193个成员国共同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包括17个大的发展目标,169项子目标,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2016年到2030年这1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全球而言,目前,许多地方正在取得进展,但是总体上进展的规模和速度尚未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水平。”张振山介绍,“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后,可以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制定的减贫方面的发展目标,在其他方面,如城市和人居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纯朴的民风。黄河“九曲十八弯”,流经九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域,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安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振山介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张振山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都得到了巨大改善,机场、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生态上,水沙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张振山表示,多视角考察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以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制约和瓶颈,应深入到基层一线,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意义非常重大。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
挖掘传统文化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在住宅与居住环境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及推广工作。从1989年第一部住宅设计规范到正在进行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始终承担着以科技创新来满足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使命。
张磊认为,要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增强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自信。黄河流域源远流长,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构成了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每一种文化都有人居环境作为承载,有特色民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等建筑形式。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一体,应该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和设计手段给予提升。
“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把房子建设与整个环境相融合。”张磊以青海涂尔干村项目举例称,该项目优选本地化的材料,采用很多平面的布局和建筑构造方法,尽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做能源自维持的房屋。涂尔干村的房屋里有阳光庭院,冬天温度不低于0度,依然可以种花种草,通过这些房子的运营,村民们还可以获得盈利。这些经验可以为未来的脱贫攻坚以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创新与绿色发展专委会主任委员吴金希:
深入挖掘黄河之美提炼绿色创新发展之道
吴金希表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偏废。绿色发展是目标、是前提、是基础;创新发展是思路、是手段、是方法路径,两者互为因果,辩证统一。将我国黄河流域九省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发展中好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出来,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教育下一代,意义重大。
吴金希指出,过去我们对黄河的认识还很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征服”,导致过度开发和被动防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黄各省区形成独特而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生活,休养生息文化,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比如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饮食文化、白酒文化、方言习俗、建筑艺术等文化,既各自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血脉相连、相互融合和渗透,共同筑起了黄河文明。
“要充分挖掘黄河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产业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让全社会共同感受黄河之心跳、黄河之脉搏、黄河之灵魂,黄河之大气壮美。”吴金希说,只有认真去发现体验黄河的美,才能发自内心地爱护保护这条母亲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晓欢:
四个方面着手挖掘弘扬“黄河之美”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借助黄河生态文明探寻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探寻、弘扬‘黄河之美’,挖掘传承彰显时代价值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张晓欢认为,这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感受黄河文化历史的久远、生长的柔韧、共生的耐力和拼搏的精神,感受中华文化最久远、最深沉的根基和自信,这是我们黄河文化最基本的色调。
二是从文化服务的巩固和提升方面看,需要在经济效益比较差,但社会效益比较好的黄河文化的弘扬、提炼发展等方面,多增加一些政府投入,多做一些保护和挖掘的传承工作。
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文化的发展传承需要载体,这个过程中充满矛盾:我们的生态优美,但是生态很脆弱;我们的产业很有特色,但是相对处于中低端或发展的比较缓慢。在特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要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好大喜功,不要盲目搞工程。
四是在文化成果传承传播方面作一些贡献。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些活动。在“探寻黄河之美”活动中,要发现、报道、传播“黄河之美”,但同时也要起到监督作用,监督文化乱象,塑造一些文化样板。
中国太保寿险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陈红: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也是首家A+H+G(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陈红介绍,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中国太保也有不少探索。
中国太保与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政府共同签订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将以绿色保险力量助力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运用绿色保险共保服务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区内通赔跨域治理,设立生态环保绿色基金加快绿色生态产融共建,开发金融保险创新联动机制助推示范区绿色产业转型。
今年7月和8月,中国太保分别与河南省政府和青海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展一系列合作。“未来,我们将以更深厚的情谊、更切实的行动积极参与三江源的保护,支持青海地区社会发展和三江源生态保护。”陈红说。
作为金融系统企业首个三江源生态建设项目,“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通过融入上海元素及太保特色,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树种,目前共植树5万多株,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共护中华水塔。
此外,作为2020“探寻黄河之美”活动的支持单位,中国太保旗下沿线18家产、寿险机构都将派出代表,入队随行、接力探寻,以实际行动“探寻黄河之美”,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行动。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何兴照:
自觉担负黄河治理保护责任对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在保障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举旗定调。
何兴照表示,黄委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自觉担负起黄河治理保护的责任,全方位对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去抓落实。
一是全力确保防洪安全。完善“一高一低”水库调度思路,兼顾防洪、排沙、水资源和发电调度多赢,大大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紧盯“三大风险”,打开下游防洪调度空间;有力有效处置6次编号洪水,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提供优质水资源。落实节水优先,科学调度,实现黄河连续21年不断流;把“战疫情”与“抢春灌”统筹起来,为流域夏粮丰收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三是打造健康水生态。尝试全流域生态调度,向乌梁素海、库布其沙漠、黄河河口等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补水,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水,助力雄安新区水城共融。
四是建设宜居水环境。打好河湖“清四乱”歼灭战,开展“清河行动”,推动建立河道管理联防联控机制,强化监管、重拳治乱、还地于河,建设河畅水净岸绿的美丽黄河。
五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开展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建设,设置水文开放日,让公众近水亲水、了解治黄;联合郑州市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黄河文化建设“标杆”和“高地”;讲好黄河治理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何兴照也表示,“黄河河情特殊,是一条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务部部长、资源与环境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元勋:
在黄河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中协同最重要
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在流域,黄河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是一个综合过程。
首先,协同是最重要的事情。张元勋认为,“河长制”就是对流域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河流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黄河、黄河流域、海洋之间整体配合,才能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像给人治病一样,把问题解决。
第二,从专业研究角度出发,黄河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各个专业配合协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方面也会越来越凸显。互联网、人工智能带来产业变革,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环境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永续发展,不应该成为负担,应该站在更长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生态保护对于产业、对于人类发展的好处和促进作用。
第四,生态环境保护也涉及法律问题。对环境破坏或者生态环境价值的变化做精确的评估,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这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们对黄河流域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还是要充满信心。”张元勋认为,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协同推动下,黄河流域的发展前景可期,黄河流域也会越来越美好。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创新与绿色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研究院院长朱光辉:
创新型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应对标可持续发展指标
朱光辉表示,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2018年开始,我国将原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结合,形成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对于黄河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
“区域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区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他分析指出,我们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成非常复杂。黄河涉及多省交叉,同时涉及流域性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
“要在顶层设计上有所突破,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限制,以流域为出发点,形成流域内要素互补,真正做到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把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打造成黄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朱光辉认为,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规划的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指标需要密切的搭建和融合。
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洪涛: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西凤酒来自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也是凤香型白酒的创立者和典型代表。一直以来,西凤酒在品牌、文化、环保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秦岭文化为根基,传承千年名酒醇香。”高洪涛说,西凤酒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在坚持传统工艺、坚守酿艺匠心的同时,深入推进以健康和体验为核心的技术变革。依托中国酿酒原料及品质安全研究院,种植数万亩高品质高粱,建立了“从田园到餐桌”的溯源管理体系,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白酒安全、营养和健康提供科学支持。
“西凤酒自去年以来积极推动生物科技项目研究,该项目立足自动化、科技化、智能化、效益化的要求,可以将酿酒生产中产出的工业废料效益最大化处理,将为公司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创新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高洪涛说。
秦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未来,西凤将植根秦岭,在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在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中,发挥自身优势、补足短板,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助力西凤酒的复兴。
济民可信集团副总裁、金水宝制药总裁李鑫:
重返黄河源寻找新中药振兴发展的原动力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其地貌与区位的多样性,也让黄河流域出产了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道地药材。李鑫表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到药材的种植与加工,影响药品的安全与疗效。
金水宝制药是济民可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布局大健康领域的战略品牌。谈及参与2020“探寻黄河之美”活动的原因,李鑫表示,这对于金水宝制药而言,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对于生命健康的溯源之旅。
李鑫介绍,传统名贵中药冬虫夏草是青海的特产,千百年来被视作中药瑰宝。20世纪7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在青海化隆县提取出优良的虫草菌株,成功研制的金水宝胶囊,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一类新中药,并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近年来,金水宝制药通过将传统中医药融会现代科技的创新方式,不断提升中药生产的现代化与标准化,既增强了药效,也增强了安全性。同时,由于人工虫草菌粉的替代,也减少了大规模采挖天然虫草导致的环境破坏。
“此次重返黄河源,追寻高原十载找寻良药的初心,对黄河流域中医药发展、医疗健康和文化传承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希望在黄河之美中,寻找新中药振兴发展的原动力。”李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