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黄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0-12-10 11:11:2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

黄南州全境均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黄南州境南北两端,共长257公里,在黄河孕育下,黄南州成为青海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独特性、唯一性的地区,而热贡文化就根植于此。热贡文化在多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形成的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在内的区域文化形态,包括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以及民间歌舞、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俗风情、地方方言等,是黄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黄南州成为原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三个,黄河流域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文旅部验收,正式成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近年来,黄南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价值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通过挂牌成立专门机构、完善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丰富保护方式等措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和国家保护标准,又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热贡文化整体性保护和热贡文化保护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全州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723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热贡艺术、黄南藏戏),省级24项,州级243项,县级448项。

注重政府主导,非遗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省、州、县(市)三级政府高度重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年-2025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黄南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黄南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南州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交通建设、农牧业建设、扶贫开发等行业专项规划相衔接、融合,形成了“政府重视、部门衔接、上下联动”的格局,做到了保护区建设与文化旅游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经省编委批准成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副厅级建制),专职负责保护区建设相关工作,下达副厅、正处领导职数各1个,全面加强对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同时,州文体旅游广电局挂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局,增设热贡艺术研究院、藏戏研究中心2个工作机构,所辖同仁市文体旅游广电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建立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和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协调成立黄南州热贡文化协会、同仁市热贡艺术协会、尖扎县射箭协会等机构,在推进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制定《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办法(试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点评定规定(试行)》《黄南州州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师评审认定细则(试行)》《热贡唐卡鉴定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从传习中心设置、非遗名录项目审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审批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完善了非遗保护传承及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机制,提升了工作效率。

注重保护方式,非遗活化价值不断提升。一是加大传习场所建设。以文化部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引导,广泛调动热贡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建设各类非遗传承中心99个,涵盖热贡艺术(唐卡、堆绣、泥塑、金银雕、矿物质颜料、石雕、建筑彩绘)、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保安社火等非遗项目,其中在核心区同仁市设立的传习中心占总数的92.8%。强化非遗名录的传承培训,唐卡技艺的传习活动从同仁辐射扩大到尖扎、泽库、河南三县,四川、山东、陕西、甘肃等地青少年来保护区拜师学艺逐年增多,形成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局面。二是加大抢救性保护。组织专业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文字记录等方式,将非遗名录项目的技艺展示过程等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建立档案或数据库,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做好资料编辑和出版工作。开展非遗普查和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实施了热贡唐卡白描技艺、彩绘技艺和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的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建立热贡艺术博物馆,征集藏医药系列唐卡《四部医典》82幅,非遗名录项目实物538幅(件)并进行集中保存展示。扶持黄南藏戏发展,民间藏戏团由8年前的6家增加到现在的22家,得到国家文旅部的充分肯定。登记非遗项目520项,整理归类后建立非遗项目12大类265项,拍摄照片7000余张,录音379小时,录像578小时。三是加大生产性保护。在非遗保护传承上,将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易走向市场的唐卡、雕塑、堆绣等非遗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通过以非遗传习中心培训班、非遗名录项目专项培训和传承、工艺美术大师带学生徒弟的模式,不断壮大以唐卡、雕塑、堆绣、雕刻技艺为主体的文化传承群体及文化从艺人员,为生产性保护提供人才支撑。制定《热贡唐卡青海省地方标准》以及6种《热贡唐卡矿物质颜料联合企业标准》,依托唐卡鉴定中心,通过对热贡唐卡等级、矿物质颜料成分进行检测,建立热贡唐卡质量检验及质量信息追溯体系,设置唐卡专属二维码等措施,为每幅唐卡设定唯一的识别身份证,从源头上解决了唐卡艺术品质量问题,进一步规范了热贡艺术品经营市场秩序。热贡唐卡于2015年12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区于2016年12月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热贡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生产性保护提供品牌支持。经统计,从2011年至2019年,黄南州文化从业人员从1.31万人增加到3.38万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从2.4亿元增长到11.2亿元,持续保持20%的增长率。生产性保护已成为热贡艺术繁荣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形成了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新格局。

注重多元传播,非遗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是讲好黄南非遗故事。积极挖掘非遗资源,把非遗拍成电影、舞剧、网络宣传片,大力宣传非遗保护成果,使热贡文化在国内外不断引发关注。近年来,黄南非遗文化在央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以及青海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新民晚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等多次进行报道。拍摄具有浓郁非遗元素的电影《五彩神箭》《静静的玛尼石》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世界石书奇观和日石经墙》《热贡艺术》等非遗宣传片在百度、优酷、迅雷、乐视等网络视频中点击率和播放率居高不下。二是用好各种载体平台。通过各类校园(高校、职校、中小学)对非遗项目的深度参与,拓展了教学内容和科研领域,实现了教与学同步提高,为保护区非遗传统技艺研究、传承方式、创新措施、推广渠道做出了积极、长远、扎实的贡献。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每年举办热贡六月会、河南那达慕、尖扎达顿宴等传统节庆活动,年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次。在政府网站、热贡旅游网、黄南报等媒体上开通热贡文化专栏,设立黄南州摄影家协会“印象黄南”微信公众号,热贡画院、热贡民族文化宫、龙树画苑、仁俊泥塑传习院等20余家非遗企业开通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形成“政府搭台、传承人唱戏”的繁荣局面。三是办好各类非遗展会。引导民间艺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大同、沈阳、呼和浩特、成都、拉萨、香格里拉、西安等国内城市设立热贡文化窗口达200余个,形成以保护区为核心,辐射全国各地的热贡文化宣传脉络,使国内民众进一步了解以热贡艺术为代表的热贡文化。支持传承人和大师走出青海举办精品展,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娘本在联合国总部、英国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举办娘本精品唐卡展;国家级传承人夏吾角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泥塑及唐卡艺术精品展;省级传承人扎西尖措在日本、北京、大同、济南等国内外举办热贡唐卡精品展。多幅唐卡、泥塑艺术品被各国博物馆和个人收藏,极大地宣传了热贡文化,黄河流域黄南段非遗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来源:黄南州政府作者:王姣)

陕西超1200万黄河沿岸群众饮水安全得到解决和改善
记者8日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2016年以来,陕西持续聚焦农村饮水安全,助力脱贫攻坚,超过1200万黄河流域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
黄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南州全境均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黄南州境南北两端,共长257公里,在黄河孕育下,黄南州成为青海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独特性、唯一性的地区,而热贡文化就根植于此。
受降温天气影响 黄河壶口瀑布现冰挂流凌景观
记者9日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获悉,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连日来,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冰挂流凌现象,成为冬季独特的美景。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