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黄河水利枢纽的两代人:60余载“接棒”钳制“水兽”

发布时间:2020-12-14 11:32:3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 闫姣 高展 | 责任编辑:李培刚

图为刘家峡水电厂检修人员转运机组闸门。(资料图)高展摄

作为黄河水利枢纽上的第二代“水电人”,50多岁的孔全有从怀揣抑制黄河水患梦想的少年郎,到默默坚守、承担水电厂核心设备检修工作的老班长,30年间,他见证黄河水害频发地变成了海内外游客纳凉避暑的旅游打卡地。

图为刘家峡水电厂检修人员检查转轮磨蚀情况。(资料图)高展摄

孔全有出生在黄河之畔——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每逢暴雨季黄河涨水,房屋、农田被淹,危及两岸百姓。后来,有一群人勘测、设计、建设了刘家峡水电站,驯服了黄河‘水兽’。”小时候,他常听家里的人这样说。

听了父辈们的传奇故事,他也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刘家峡水电厂位于永靖县境内,坐落在黄河上游,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于1958年开工兴建。它的建成不仅开创了中国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先河,还把陕西、青海、甘肃三省电网联结在一起,为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图为刘家峡水电厂检修人员艰难钻出机组蜗壳门。(资料图)高展摄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刚从技校毕业的孔全有来到刘家峡水电厂,成为一名水轮机班的实习检修工,“咣咣”的敲打声与“滋滋”的电钻声,以及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是水电厂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因当时设备落后,检修人员需人工搬动几百斤重的器械,他们的肩膀常磨得出血,工作一天后,手抖得无法拿起筷子。

“这份工作太苦、太累、太忙,我不想干了。”孔全有向父亲表明想法后,父亲痛骂了他,“这一行总要有人干,黄河两岸的百姓总要有人守护。”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从检修中找到乐趣,再到肩负起一个班组的检修检查任务,孔全有一干就是30年,慢慢“离不开了”。

每年冬季枯水期,刘家峡水电厂都会进入机组“全面体检”和“康复修养”的繁忙时光。12月上旬,中新社记者实地探访水电厂时看到,检修工双手扣住重要导水设备蜗壳的内侧,腾空双脚,缩成一团艰难钻进直径仅一米的人孔门。蜗壳内黑暗潮湿,内壁倾斜且光滑,检修工作开展困难。

在孔全有看来,吃苦耐劳是一名检修工必备的素质,而身为副班长的他,更是身体力行为年轻人作出榜样。因常年加班,他患有严重的职业病,颈椎、腰椎受损,肠胃也多有不适。

“要细心、耐心。”机组检修完毕回装时,水轮机班组所负责的设备安装精度以毫米为单位,要求极高,操作难度之大,稍有差错,后果无法预料。虽是个糙汉子,但是他调侃自己,“该细的地方绝不含糊。”

孔全有一直说,老师傅们年纪大了,要面临退休,手艺传承也很重要,所以他除了操心每一个检修细节,还要帮助年轻人成长。

现年32岁的蒲强曾是他的学徒,如今是水轮机班的班长,蒲强继承了前辈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纯熟的检修技术,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以创新,大胆引用新型工器具、优化检修工艺流程、提升检修水平,确保机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60余载弹指一挥间,如今,刘家峡水库旁,沿黄河修建了休闲娱乐场所,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赏玩。工作之余,孔全有带着父亲过来。刘家峡水电厂的两代人,一前一后走在坝上,谈论着数十载以来,黄河两岸及黄河水利枢纽的变化。(完)

首届黄河论坛济南开幕 聚焦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首届黄河论坛13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等专家代表深入研讨交流,献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水利枢纽的两代人:60余载“接棒”钳制“水兽”
作为黄河水利枢纽上的第二代“水电人”,50多岁的孔全有从怀揣抑制黄河水患梦想的少年郎,到默默坚守、承担水电厂核心设备检修工作的老班长,30年间,他见证黄河水害频发地变成了海内外游客纳凉避暑的旅游打卡地。
济南市提出七大设想建设智慧生态黄河
争取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创中心……从12月12日上午召开的济南市政府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战略合作工作组专题会议上获悉,双方将重点围绕“黄河战略”,调研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研究智慧生态黄河建设,并提出七大设想。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