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黄河穿沙而入 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绿色屏障
发布时间:2021-10-20 16:40:4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图为恩格贝沙漠中的湖景。乌娅娜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10月19日电 (记者乌娅娜陈海峰)黄河从宁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穿行于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之间,一路向北。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坚守和治理,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内蒙古黄河流域7个盟市荒漠化土地面积5.49亿亩,占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0.1%,也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内蒙古乃至中国的生态安全。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巴彦淖尔市就持续开展对乌梁素海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行动。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2019年8月,当地邀请以色列考察组,随后,中国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迅速落地,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中国首个同步引进以色列防沙治沙集成技术和以色列现代农业的产业集群。
通过综合治理,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更新重建了长154公里、平均宽50多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在紧临黄河的沙漠区域,以人工造林为主,营造黄河护岸防护林带。
行驶在沙漠腹地总长100余公里的穿沙公路上,公路两侧树木成林,建成了乔、灌相结合的阻沙防护林带,切断了沙漠向黄河及城乡周边输沙的通道。
图为库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乌娅娜摄
穿过乌兰布和沙漠,黄河蜿蜒向前,在“几字湾”的顶端,流入鄂尔多斯市。
金色的树叶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泛黄的草地在浇灌下依然生机勃勃,热带水果在温室大棚里结出硕果。虽置身于恩格贝沙漠中,却看不到一望无际的沙海。
恩格贝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北距黄河仅5公里,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学术界曾这样表述恩格贝:“属于净初生产量十分低下的干旱不毛之地,是人类应该放弃了的难以生存的地方。”
1977年,恩格贝建立治沙站,从此拉开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序幕。这也成为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个“根据地”。推沙筑坝拦截携泥而下的洪流,引其入沙丘低地,水渗入沙层形成浅层潜水改善沙地水分状况,泥沙沉降改变地表结构。第一代恩格贝人的探索与实践,为恩格贝绿洲的发展奠下基础。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志忠介绍,上世纪90年代,恩格贝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沙产业起步发展,在此期间,受到宋平、钱学森等老一辈领导人、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也涌现出王明海、远山正瑛这样心怀梦想、默默奉献的治沙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恩格贝进入综合利用阶段,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5%提升到78%,森林覆盖率由3%提升到41%;沙漠农业从零起步,目前已引进30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
如今“绿色”的恩格贝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一个缩影。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当地官方、治沙企业和农牧民的合力下,库布其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提炼总结出的库布其治沙模式,为世界其他荒漠化地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目前库布其沙漠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巴黎气候大会称之为“中国样本”。
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与风沙抗争了大半辈子。她曾卖掉家里全部财产,换回600多棵树苗种在沙地里。30多年来,殷玉珍在毛乌素沙地里种植了杨柳树、松柏树等几百万株植物,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命绿洲。
在蒙古语中译为“坏水”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间,几十年来,毛乌素在中国版图上逐渐变绿。
资料图,图为毛乌素沙地中的“绿色卫士”沙地柏。乌娅娜摄
沙地柏是一种天然生长在沙地中的灌木。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总面积46600公顷的沙地柏,是目前中国长势最好、面积最大、最为集中连片分布的,在毛乌素沙地发挥着显著的生态功效,被当地人称为“绿色卫士”。
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永富介绍说:“这片天然植被还有强大的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补充和解决毛乌素沙地东南部人畜饮水和灌溉,并孕育了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水资源,每年还向黄河输水3.23亿立方米,也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起长110公里、宽3—15公里的防风阻沙林带,林草覆盖度由200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有效遏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移南进;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内蒙古“沿黄7盟市”森林覆盖率达16.28%,草原植被覆盖度达44.7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