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生态与发展共荣 书写黄河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6-14 09:12:48 |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 作者:卢震 | 责任编辑:郑伟大河汤汤,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滔滔河水穿城而过,给城以滋润、以生机、以活力。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这座城市重大历史使命。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全市上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用遒劲的笔触挥毫泼墨,将黄河文章越“写”越精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正在成形起势。
令人振奋的成绩闪烁在泉城大地,新时代的黄河协奏曲济南篇章正激扬地响彻云霄,演奏出一段段崭新乐章。
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的济南活力无限
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就要在全流域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济南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且坚持高点定位,提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
近年来,济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较2021年优良天数增加10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7.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前进13个位次;国、省、市控断面和16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如今的济南,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鱼翔浅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可以在这座城市亲身感受。
去年,小清河出境断面年均水质创纪录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消失近60年的中华鳑鲏重现水中,滨河公园宛如一条美丽的生态“绿丝带”;完成造林1.16万亩、森林抚育8万亩,黄河济南段新建成绿化提升防护林2284亩,两岸形成了200多米宽的绿色生态廊道,黄河百里风景区千亩银杏林“火出圈”;新建公园55处、绿道130公里,上千个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趵突泉实现持续喷涌19年,连续刷新最高地下水位记录……
今年,济南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持续推进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外热入济工程,减少燃煤供热排污量,巩固提升清洁取暖“双替代”工程成果,加强移动污染源管控,提升道路、建筑工地等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水平。严格水质管控,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完成沿黄地区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历下区、长清区、章丘区、钢城区、平阴县、商河县、济南高新区率先完成整县(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4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100%达到考核要求。严控土壤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加强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和风险管控过程监管。扎实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济南提出打造黄河生态轴,加快黄河生态风貌带鹊华公园、中央公园建设,统筹做好徒骇河、大寺河等河道生态景观打造,保护提升济西、白云湖、玫瑰湖等湿地公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黄土复净,这座生态宜居城市正用“青绿”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大河安澜
守牢城市发展安全线
大河之治,始于安澜。
作为闻名世界的泉城、黄河之畔的重镇,“治水”向来是这座城市必须答好的一个历史命题。回望多年来围绕节水保泉推出的一众举措、为了力保黄河安澜所作出的长久努力,济南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是保泉涌还是治水患,功夫不负有心人。
2022年,济南全面开展入黄支流综合整治,实施济西、白云湖等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完成黄河百里风景区中心景区景观提升工程。建成长平滩区护城堤工程,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5项水毁工程修复和5条河道治理工程,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发布山洪灾害预警短信115.55万条,提前转移可能受灾害威胁群众7086人,下达调度指令85次,调泄洪水4亿立方米,成功应对“7·12”等强降雨过程。
保护黄河,“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为天下泉城,济南因泉而生,也因泉而兴。可以说,水是泉城的魂。
去年,济南突出抓好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392.5万亩,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达到15.62立方米,预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48,成功申报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连续20年保持国家节水城市称号。
在节水的道路上,济南加压奋进,提出了建设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的总目标。《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印发,提出打造以全域节水型社会作为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安排的节水典范城市,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成全国首个节水型导向的国家新区。
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突出以水为核心、河为纽带、流域为基础,加强规划、政策和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有效增强黄河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标志着黄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崭新阶段。黄河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关键看如何落实。
济南始终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各项任务摆在全市重点工作首要位置强力推进,对黄河战略规划、年度工作要点等任务全部进行细化分解,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统筹推进机制的意见》《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建立“月调度、半年通报”制度。
在做好保护的同时,还要做到未雨绸缪。
不久前,《济南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印发。根据汛情变化、暴雨、大中型河道洪水流量、城区低洼地段积水、山洪等险情、干旱严重程度以及防御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防汛抗旱响应级别。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四级)、较重(三级)、严重(二级)、特别严重(一级)4个响应级别。同时,对监测预警、响应行动、后期处置等进行了明确分工和精细部署。
力保黄河长久安澜、做好保泉护泉工作、打造节水典范城市……多措并举之下,济南“治水”文章的新篇正在加速书写。
量质齐升
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
在“青绿”为底、大河安澜的画卷上,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发展形态的鲜明注脚。
产业是发展的第一支撑,产业高度决定了城市高度。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济南坐拥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家底”可谓殷实。
近年来,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让济南的产业格局“更上一层楼”。
2022年,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
高端制造业加速崛起,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顺利通线、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整车下线,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竣工投产,临工重机超大型挖掘机项目开工建设。
数字经济持续领跑,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名第6位,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算力大会。
未来产业突破发展,山东微波电真空公司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建设完成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骨干网络,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发布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服务产品等重大创新成果,“济南一号”“泉城一号”成功发射,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为高质量发展汇聚着澎湃动力。
济南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强化,齐鲁科学城加快规划建设,世界首个电磁橇设施成功运行,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新获批全国、省重点实验室各5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空天信息大学校区改造加快推进,济南跃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强第36位。创新创造活力加速迸发,科技创新标准化城市试点工作、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全社会研发综合投入占比达到2.68%,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8%。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人才政策双“30条”有效落实,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
以产业为筋骨,以创新添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济南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
成形起势
未来之城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将目光投向大河之畔,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加快成形起势。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让济南这座千年古城从“大明湖时代”跨入“黄河时代”,更为济南在大河之畔孕育出一座未来之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唯一新设立的实体性新区,可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体制机制灵活、开放底色鲜明、创新动能强劲。
高点定位,理应高点谋划。
起步区全面对标雄安新区,组织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瑞典SWECO等50余家国内外顶尖团队,提升完善“1+4+16+N”规划体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发展、社会治理等4个规划印发实施,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12个规划成熟稳定。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对于起步区这片发展热土,项目如同高质量发展的种子,将高点谋划落地见效,于大河之畔播种希望。
作为一座新城,起步区将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黄河凤凰大桥、黄河济泺路隧道、石济客专济南黄河公铁两用桥建成通车,黄河大桥复线桥、黄岗路隧道、济泺路穿黄隧道北延以及通往起步区的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加快建设,大河两岸愈发通畅。
起步区市民服务中心、省实验起航小学投入使用,黄河体育中心、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山大二院北院区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全球净展面积最大的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年内将举行首展,总面积644万平方米的11个安置区已部分实现回迁,大批群众搬进期待已久的幸福新家园。产业基础也随一个个项目落地而更加坚实。
截至今年4月,起步区自获批以来已累计引进高端优质项目141个、总投资3144亿元,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园区载体启用运营。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兆瓦燃气轮机实现商用,首台套销售4000万元;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实现年初建厂、年底下线。
高点谋划高效推进,起步区的发展“跑”出了不俗的加速度。获批两年来,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4%。今年一季度,起步区(直管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3.7%。
乘势而上,开创未来。一座希望之城正在拔地而起,不禁令人心向往之。
黄河穿城而过,见证着济南奋进的身姿。这座城市用拼搏实干书写的“黄河文章”愈发精彩,未来的崭新章节值得期待!
乘战略机遇践行使命担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让济南这座千年古城成为国家顶层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子”、成为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重构的“重要一极”、成为辐射带动黄河中下游城市的“关键一核”。济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勇当“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奋力开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以济南实践彰显大城担当。
坚持生态优先,擦亮城市奋进底色。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才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后劲,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济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山泉湖河城”交相辉映的“泉城画卷”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未来,济南要让“绿”的底色更加浓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继续书写绿色生态新篇章。
坚持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成色更足。坚定不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行第6位;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由此,经济体量实现跃升—济南地区生产总值6年连续跨越6个千亿级台阶,从2016年的6536.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02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双千亿”经济结构。立足已有成绩,济南要聚焦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一步,努力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样板、提供示范。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城市开放格局。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近年来,沿黄9省(自治区)合作不断加强,一系列创新举措联通黄河上下。在不久前举行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论坛上,沿黄9省(自治区)共同发布《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宣言》。张开胸怀与沿黄9省(自治区)兄弟城市携手共进,是济南开放发展的重要一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走实走好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的每一步,济南必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标题:生态与发展共荣书写黄河新画卷——济南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