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什么说天下黄河富宁夏

发布时间:2023-12-29 19:00: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志龙 | 责任编辑:李培刚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是一条通天河。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一条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文化大河。

“禹练十年功,铸斧开青铜”。美丽的传说似乎告诉人们,“天下黄河富宁夏”从大禹时代就开始了。

“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从中华文化的源头开始,人文初祖黄帝就和黄河天然的联系在了一起。黄帝是正史记载以来穿越六盘山的第一人。鸡头山就是六盘山,崆峒山是六盘山的余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最古老的诗歌产生在以黄河为中心的北方。《诗经》一开篇就写黄河,“河”在历史时期一度是黄河的专称。与黄河孕育的生态相伴的是人类永恒的爱情主题,而表现这主题的绝佳地段可能在宁夏平原,或者说是河套地区。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周王朝的军队在黄河支流的泾水以北,也就今天的固原一带展开进攻,此战大捷。

“五年,王游至北河。”《史记》记载,公元前32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王的人——秦惠文王到今黄河宁夏段巡视。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戍以充之”。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击退匈奴,戍边屯垦,修筑长城,凿渠引水,将农耕文明的种子浇灌在这个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平原——银川平原之上。

……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是高度的凝练、最美的诗句。在所有关于黄河宁夏段的名句中,似乎很难再找到这么富有气场的一句话,这么富有磁性、气势如虹又完美衔接、直抵人心、让世人惊羡的一句话!请问在世界上还有这样豪情、甚至带着几分霸气的一句话来形容一条大河的吗?没有!或许你会说有,比如“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当你说出来的时候你自己就感觉到了,远远没有“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样的气场,虽有几分诗意却总是平淡了些。

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先在于天时。黄河巨龙自宁夏中卫黑山峡的南长滩村入境后,受贺兰山南麓的抵挡,顺应宁夏南高北低、相对平缓的地势,一改它桀骜不驯的个性,一路北上,至宁夏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宁夏界入内蒙古,全长397公里。这是黄河“几”字湾的第一笔,也是最精彩的一笔,黄河母亲在这一段尽撒温情、造就繁华。

大河涛涛,水源充沛,水势平缓,形成自流灌溉之利,无旱涝之虞。既有引水的便利,又没有排水的困难,而且河水带着上游的养分倾泻而下,把温柔撒向了银川平原、塞北大地。这里大气干燥,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600毫米以上,年日照数3000小时左右,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枸杞、葡萄、玉米、稻麦、瓜果等农作物适宜耕种,而且高产。

天下黄河富宁夏还在于地利。贺兰山纵贯南北,不仅阻挡、锐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也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侵袭。贺兰山以东便是黄河流经的银川平原,这里地势既高又平,河床稳固,既没有河源地区及上游水源不足或引水不便的困扰,也没有下游地区河床容易淤积、决口甚至改道的风险,同时还具备通航条件。加上银川平原地域广阔,湖泊广布,有万顷良田可耕,有广阔渔业空间可养,享此地利,岂能不富!

天下黄河富宁夏更在于人和。置身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溯河而上,十里长峡铺展眼前。远处,一座雄伟的建筑层层叠叠耸立在牛首山的群峰之中。建筑群最前端是一座高大逼真的人物雕塑,他泰然自若,一手握着青铜耒耜,一手指向眼前的黄河,仿佛在说:“看,多么壮美的一条大河啊!”

不错,这个人就是大禹。传说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就是当年大禹用神斧劈山疏水而成的。为了纪念这位治水英雄,宁夏人民在这里修建了大禹文化园。

可是哪有什么“神斧”!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大禹带着笤帽,拿着工具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因为艰辛,大腿上的肉都磨烂了,小腿上磨掉了毛,妻子生了儿子也顾不上回家探望,他铁了心要治好水患。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峡谷被凿开,积石山堆起,大小河流有序流淌,黄河变得温顺起来。

动人的神话传说远去了,留下的痕迹已模糊难辨,但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创造精神却长久传承了下来。

“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历代军屯、移民开发使得宁夏平原大规模开发一浪接着一浪。数万江浙民众的迁徙汇入,使得江南先进的耕作技术在塞北大地上开花结果,大放光彩。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明。”唐代诗人韦蟾的这首《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不仅让“塞上江南”知名度大增,而且为宁夏对外宣传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引用名句。

帝王将相、诗人志士等纷纷登场,将英名留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其中一位耀眼的明星,便是北魏名臣刁雍了。

公元444年,刁雍出任薄骨律镇将。薄骨律镇就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这是北魏政权对这个地区新的命名。大学者郦道元说“薄骨律”“语出戎方”,后经专家考证是鲜卑语,意为“富裕的河流”。

开渠引水,自流灌溉。刁雍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着手疏浚了艾山渠。艾山渠因渠首地处艾山而得名。艾山,也就是今天青铜峡两面的山,也称峡口山。此渠从艾山下的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以西引水,流经青铜峡市、银川市永宁县,长一百二十里,是刁雍在旧渠基础上,下移渠口、重新疏浚而成的。渠成后,号称能灌溉四万顷良田。于此同时,刁雍还制定推广先进的灌溉制度,“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水利的兴盛直接推动了粮食问题的解决,粮食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了赋税的富足。艾山渠成两年后,薄骨律镇就能向其他地方转输军粮食了。四年后,就出现了“平地积谷,实难守护”的局面。

刁雍从当时北魏王朝的大局出发,主动作为,干了那个时代最管用的事:发展灌溉农业。这是涉及王朝安危的大事,带有很强的军备性质,是长久之计。当时,魏太武帝刚刚统一北方,另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柔然仍然是北魏王朝的最大威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如此。薄骨律镇处在北方边防的核心地带,是前方重要的补给基地。粮食的收集、转运成本很高。仅以薄骨律镇(今吴忠)至沃野镇(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相距约400公里的路程算,50万斛也就是13500吨,大约需要牛马车5000辆,往返一趟需要100多天,以每车装粮540公斤计算,约需三年时间才能运完。这还不算途中有不少路段为沙地,行车更是困难。机械的推算,反过来也证明了古人的智慧。刁雍懂得水利机要,立即着手改请水运。

据史料记载,刁雍在黄河岸边开办造船厂,一冬造船达二百艘。每船运粮达一千斛,每次船队可运军粮五十万斛。当时一斛就是一石,相当于今天的二十七公斤。也就是说,刁雍所造的运粮船一船一次可运粮二十七吨。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刁雍显示了其卓越的领导能力。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厂址选择要来往便利,运输的粮食要妥善储存,大量船工、技术人员需要有效管理。可是,造船厂建在什么地方?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是怎么解决的?湿木如何去湿?从开艾山渠到通黄河水运,还有哪些惊人的细节?这至今是历史之谜。

公元448年,刁雍再次向朝廷请示报告:“平地积谷,实难守护。……今求造城储谷,置兵守备。镇自建立,更不烦官。……三岁必成。立城之所,必在水陆之次。大小高下,量力取办。”谋国之忠,用心之细,策划之周非同一般,才识宏远的刁公又一次让我的心弦嘣嘣作响!

实际上并没有用三年的时间,而是在次年的三月也就是他到任的第六年便提前完工。一座座储备军粮的仓库井然有序,组成了一个仓群,加上军事防御设施,注定是一座要被历史记住的“仓城”。竣工之日,魏太武帝欣然将这座国家军粮储备基地赐名为“刁公城”。君臣之谊显而易见,格局气量、功绩名望圆满共赢。

刁雍在薄骨律镇任职十一年,境内兵民衣食完备,各项事业彻底改观,正如其奏报所说“官课常充,民亦丰瞻。”公元456年,67岁的刁雍被调回京城。晚年他笃信佛教,寄情诗文,于公元484年冬去世,享年95岁,可谓福禄寿三全。而他在宁夏平原所开创的事业,无疑将伴着万古长流的凯歌,世代接受人们的崇敬和纪念。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是历史的见证,发展的传奇,也是豪迈的宣言,壮丽的图景。1978年,新中国修建了第一个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灌区河东河西各干渠无坝引水的历史,改变了西海固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万古黄河上高原,这是新中国的创举。从解决人畜饮水到农业灌溉,从全方位扶贫到乡村振兴,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凯歌,宁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篇章。

“黄河水浇灌了干沙地让我们有了好收成,共产党照亮了百姓心让我们走上了光明路,黄河水甜、共产党好!”红寺堡区新台村村民张金成道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共同的心声!(作者:秦志龙  宁夏文旅厅)

山西晋中左权县因地制宜、通力合作发展社会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是国家的高度谋略,随着新区的建成运营,原来在雄县境内的企业全部搬迁。左权抓住这一机遇,前往考察招商。
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纪实
此次排查工作究竟是如何开展的?与以往长江、渤海等流域相比,此次现场排查有哪些特点?
黄河内蒙古段进入开河期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获悉,黄河内蒙古段经过50天的稳定封冻,2月20日8时,黄河开河断面通过右岸苦水沟(宁蒙交界)1公里,标志着黄河内蒙古段进入开河期。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