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委员: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0-05-27 19:13:20黄河是哺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近年来,这一超级文化IP正成为沿黄地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
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今年1月3日,总书记再次发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把黄河文化弘扬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认识到的是,当前黄河文化遗存呈现散点分布、缺乏衔接等特点,沿黄文旅虽多点发力,但总体水平相对落后,顶层设计和规划集成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挖掘不深,与世界级大河文明发源地地位不相匹配。
今年两会,马萧林向大会正式提交了《关于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的提案》,建议通过强化黄河文化的资源梳理和顶层设计,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进校园,建立黄河文化弘扬立体传播体系,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等措施,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据悉,此前,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黄河流域博物馆深入参与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业中,在河南博物院的倡议下,河南、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九省文博单位于2019年12月23日共同成立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马萧林表示,今年下半年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举办“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讲解员大赛”“大黄河文明展”等。同时,还将围绕黄河文化,策划出版系列科普读物。
博物馆直播服务有望走向常态化
疫情期间,云逛博物馆等线上浏览模式广受欢迎。其中,3月2日至4日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云探国宝”活动,格外引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三天九场直播,共吸引1253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
3月2日下午,河南博物院率先开启直播,在线国宝直播从九大镇馆之宝原创歌曲中拉开序幕,讲解员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从文物的视角系统解读几千年来河南的发展变迁。整场直播下来,总浏览量高达23万。
“这次直播的成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盟结合线上直播新技术,开启了博物馆与公众新的交流渠道。也就是说,直播活动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让观众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博物馆中的文物,改变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也让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马萧林如是说。
在马萧林看来,在线直播为博物馆开辟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同样,也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观展体验。“这种新的观展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当下受疫情阻隔的博物馆困境,更为以后博物馆线上互动打开了新的探索。未来,博物馆线上直播服务将会走向常态化”。
博物馆数字化蓄能进程加快
日前,中宣部文改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通知提出,要加强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文化体验园建设、文化体验馆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等。
而就博物馆数字化而言,它不仅包含博物馆的数字化,同样也包括数字化的博物馆。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将数字技术引入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传播等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融入新视角、新认识、新思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去讲好文物故事,实现历史与现实、文物与观众的联结。近年来,河南文博事业发展积极稳健,把数字化建设当成基础建设来抓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疫情突如其来,文博机构全力以赴迎大考。为应对疫情防控,河南博物院提出“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并持续推出云参观、云教育、云科普等数字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出各种项目,主展馆开放后,将针对各类观众推出融观赏、阐释、延伸、互动、智慧体验于一体的展陈形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分众化服务。”马萧林这样谈到。
马萧林表示,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今后,河南博物院将着重在三个方面做好数字化、智慧化工作:一是在藏品管理方面,对珍贵文物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为文物藏品的展示、宣传等利用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信息,也为开展“云展览”提供便利;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票务、导览等工作的数字化、智慧化,为公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参观服务;三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实现办公信息化、智慧化,提高行政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