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黄河水在郑州转变了三次身份 花园口灌区要打造现代水体网

发布时间:2020-07-09 16:21:51

郑州市生态水系图,橙色区域为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区域

六十多年,一个甲子,滚滚的黄河水,讲述着郑州的用水故事。曾经的郑州北部,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俨然郑州“北大荒”,从上世纪50年代起,郑州市开始了引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渐渐转变成为郑州的“鱼米之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减少,生活用水水源的转变,黄河水从饮用水摇身一变为生态水,滋润着郑州市区生态水系。‍

不久的将来,在“北静”的城市功能定位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的背景下,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开始提上议程。以引黄水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系连通和引黄补源为主线,打造“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郑州北部区域将打造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

【浇田】

引黄河水救“黄河后遗症”郑州“北大荒”成“鱼米之乡”“郑州北郊真荒凉,泥沙盐碱白茫茫。种一葫芦打两瓢,拖儿带女去逃荒。”这句已经湮没在时光深处的俗语,估计很多老郑州也未必了解它所生成的现实土壤和时代环境。但是,把时光拨回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北郊却是实打实的“北大荒”。

今年86岁的史小山,是郑州第一代也是最早的一批引黄人。1955年冬季,他开始进入花园口黄河淤灌工程处参加工作,而工程处成立的初衷,便是建闸、放淤,掩沙造田,以消灭风沙来源,改善郑州这座新省会的生活环境。

1947年花园口经堵口之后,黄泛区内尽是沙丘水洼,不适合耕种。泛道外碱涝成灾,当地人民多靠铲草、熬碱维持生计。“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只能长一些粟子、稷子,即便是这些粗粮,产量也很少。”史小山回忆说,庄稼种到地里,出苗率很低,稀稀拉拉的,收成没保证。当时沿黄的一个村子,由于土地贫瘠、生活艰苦,竟至于十年没有一个男人结婚。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土壤结构。1955年,花园口引黄闸工程开工兴建,1956年开始引水放淤。“把原来的盐碱地都打成格堤,引黄河水进来,一格格地用水去淤,清水放走,淤积留下,慢慢土质就改良,适宜种庄稼了。”史小山说,1958年,十八门闸也建成通水,它和小闸门一道双管齐下,也提高了淤灌的速率。

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河》国画组图中的《花园口电灌站》,再现了引黄清淤工程的画面

到60年代中期,完成5.3万亩的放淤任务后,郑州北部的荒地也逐渐变成了良田。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主任王建华说,灌区为了改变单一的旱作物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从1969年开始,灌区开始进行稻田示范改造,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到1990年最高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

同时依托灌区,郑州北部建成了多个万亩鱼塘,改变了郑州无米无鱼的历史。灌区累计完成农业灌溉供水47.56亿立方米,让郑州市成为鱼米之乡的同时,花园口大米、黄河鲤鱼也成了郑州的知名品牌。

这是花园口灌区的引水河渠之一,黄河水将流向第一个沉砂池

【吃水】

贾鲁河曾经是郑州饮用水水源花园口引黄干渠造就西流湖郑州西郊的西流湖,浓缩了一部郑州的用水史。常言道,河水向东流,西流湖为何却是西流成湖?这也与花园口灌区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缪晓涓说,1971年4月21日,在贾鲁河故道上修建的皋村、苏屯、老鸦陈、南阳寨、陈五寨5级提灌站动工,从花园口西提灌站引黄河水经提灌站提升倒流至柿园水厂。

郑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走向都是由西向东,而黄河水通过级级提灌,实现了由东向西的流动。工程在当年6月8日完工,郑州“西流湖”也由此得名。从此柿园水厂水源由以贾鲁河为主,改为以黄河为主、贾鲁河为辅,这是有史以来郑州第一次把黄河水用于城市生产和生活中。

(花园口灌区东风渠干渠沿途的一处沉砂池景象)

而背后的原因,则是郑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日益增大。原来城市供水取自于地下水,由于提取量过大,到70年代降落漏斗中心降落值达到了57米,这才不得不转而向黄河取水。

1972年10月1日,邙山提灌站正式建成通水。经过初步沉淀的黄河水,通过铸铁提水管道被提到半山腰,经过24.5公里的干渠流到贾鲁河、西流湖,再通过柿园水厂处理加工,郑州市自来水管网,流到千家万户。花园口提灌站的这条提灌通道,也逐渐结束其短暂却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缪晓涓介绍说,1975年,在皋村以南5公里的白庙,建成了一座日供水量6万吨的白庙水厂,以花园口灌区的东风提灌提水干渠作为水源。1978年3月于花园口引黄闸后建设花园口提灌站,提水能力提高到10立方米每秒,沿黄河南堤修建了一座长4500米的千亩沉砂池。东风提水干渠供水条件改善之后,到1990年底,它为城市供水总量达到2.2亿立方米。

不过,到了1990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城市供水与农业供水分开运行,在东大坝建设新的城市供水提水泵站,花园口引黄灌区由此也结束了城市供水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引黄灌区图,那时郑州市区面积较小,几乎被农田包围)

【润城】

黄河水从饮用水转变为生态水花园口灌区将打造成郑州“后花园”沧海桑田,时光荏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的拉大,郊区农业紧缩,花园口引黄灌区被桥南新区开发、郑东新区建设、107辅道及文化路、花园路等多条道路的建设蚕食一大部分,再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灌区面积也逐年锐减。灌区灌溉面积2002年突减了2万亩,到了2003年更是仅剩下6.3万亩。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花园口管理站站长金丙安说,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减少,城市供水与农业供水的分开运行,从上世纪90年代起,花园口提灌站开始向郑州市区北部四河供应生态用水。这之后,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逐渐提上日程。2010年,郑州市对“两河一渠”、索须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等八条河道进行疏浚、治理。2010年,郑州市区南部四河引用黄河水作为水源,标志着郑州市区生态水系的诞生。

(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平面图)

“这部分生态水系的水源,从邙山提灌站出发,途径石佛沉砂池,抵达西流湖,再通过暗管抵达各条河道的供水口门。”郑州市水利局河道工程管理处相关人士说,不过,由于当时郑州市区的饮用水源还是黄河水,所以生态用水很多时候是需要给生活用水让路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年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让郑州市区由“吃”黄河水改为了“吃”丹江水,黄河水调整为生态用水。而郑州市区每年所利用的黄河生态用水由2010年的6000万立方米,逐渐增加到了目前的3亿立方米,水域靓城才有了基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最新城市功能定位又要求北部“静”下来,花园口灌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目前,花园口引黄干渠开发利用方案正在细化和完善之中,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将以引黄水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系连通和引黄补源为主线,以两岸绿化景观建设为串联,打造“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

项目区范围北起黄河南岸,西到东风渠,南至贾鲁河,东至东四环,涉及惠济、金水和郑东新区,覆盖面积70平方公里。项目区设计以总干渠、东干渠为横轴,以东风干渠、东大坝干渠、六堡干渠、祭城干渠、姚桥干渠为纵轴,联通区域内黄河、贾鲁河、索须河、金洼干渠、石沟、金京明渠、金京湿地、任庄明渠、西干渠支渠、任庄湿地、化蝶湖等,在郑州北部区域构成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

躺在黄河臂弯里的金城古镇
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浸润了黄河的喧嚣与大山的沉默,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战神霍去病、高僧玄奘、北宋狄青、明肃王朱楧、闯王李自成、文成公主、左宗棠等等,造就了黄河两岸一个个古渡口与风格各异的小镇。
黄河之光!乌海
赛汗乌素,乌海人熟记的名字。奔流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入,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养育着这片土地,孕育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一步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
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召开“党员先锋岗”表彰会议
7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2020年机关党支部“党员先锋岗”表彰暨“逐支部观摩、整单位提升”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