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计并重 山西吕梁实现增收增绿双赢
发布时间:2020-08-10 09:39:43面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脱贫难题,山西交出“吕梁答卷”——
生态生计并重增收增绿双赢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吕梁考察时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3年过去了,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怎么样?近日,记者踏上吕梁大地探寻答案。
再写“吕梁英雄传”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放眼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荒山秃岭绵延起伏,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说:“我们将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径,提出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攻坚战’的‘吕梁方案’,实现生态生计并重,增收增绿双赢。”
记者详细翻阅了厚厚一叠的“吕梁方案”,每年都有具体行动。比如,2015年实施“三个一”扶贫行动、2016年实施“十大工程”攻坚举措、2017年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战役、2018年实施“3545”行动计划、2019年实施“4336”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1916”行动计划等。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说:“我们提出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以‘吕梁精神’凝聚攻坚合力,使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胜,谱写了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植树造林造福一方
站在吕梁市石楼县的土地上,西边是滔滔流动的黄河,周边是连绵的吕梁山麓,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这里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却发生了大变化。
美好生活源于植树造林,始于造林合作社。近年来,石楼县先后成立了137个造林合作社,涉及贫困人口9800人,占社员总数的87%。完成了46.5万亩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累计达90万亩以上,治理沟域200余条。通过造林劳务收入、入股分红等形式,人均增收3090元;13258人通过退耕还林奖补受益,人均增收4300元;聘用的1366位护林员中,贫困户达92%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通过生态扶贫,累计有5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政策红利。
起初,造林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能力不强。对此,石楼县委提出,要积极发挥村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由村党支部领办造林合作社,创建“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强化脱贫带动功能,拓展发展空间。合作社由2017年的57家发展到现在的137家,达到一个行政村至少一家合作社的规模标准。“一切扶贫工作到支部,一切扶贫工作项目化。”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说。
村党支部与群众零距离,又是落实具体工作的最基层单元。重构后的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以农民为主体,形成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运行机制。“合作社兼顾实施造林、村集体收入、贫困户务工收入和入股分红等各个方面,让村集体和贫困户股权量化。”石楼县义牒镇党委书记王鹏介绍。
2017年,褚家庄村造林合作社完成了27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该村第一书记高飞表示,全村146户村民参与造林、管护、入股分红及林木收益等各个环节。“这种模式调动了脱贫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实现最大化。”石楼县县长陈浩表示。
树栽完了怎么办?石楼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统筹整合资源,引导合作社延伸业务范围,拓宽参与领域,让合作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林产品经营、沟域治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精准扶贫硕果累累
2019年,吕梁市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吕梁合作社造林做法,全国生态扶贫现场会也在吕梁召开。
纵观吕梁的生态扶贫路径,实施了“五大工程”,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一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达209.13万亩,涉及78.7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6.1万人,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1836元。二是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完成红枣、核桃、沙棘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99.33万亩,涉及贫困人口15.79万人,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实施森林管护就业工程,全市森林管护员总数达到8071人,人均年工资7000多元。四是实施特色林产业增收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每年以20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已达到60万亩,户均收入3000余元。五是实施造林务工工程,全市2219个合作社承担造林任务247.66万亩,参与造林的务工人数5.6万人次,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说,从2017年开始,通过生态扶贫,吕梁实现了“六大变化”: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完成荒山绿化330万亩、退耕还林23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亩;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33.2%,居全省第二;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有50万人通过生态建设增收,11.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生态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值大幅增加;泥沙量大幅减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成为吕梁最核心的生态竞争力和新名片。
与此同时,吕梁精心打造了“吕梁护工”和“光伏扶贫”项目,与“生态扶贫”成为三大精准扶贫品牌。
35岁的马金莲是一名“吕梁山护工”,2016年参加了第一批“吕梁山护工”培训班。随后,进入北京家政服务行业,随着眼界的开阔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她重返家乡举债办起了一家培训就业家政服务公司。马金莲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山东东营几家医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培训输送了1500多名“吕梁山护工”实现就业。至2019年底,“吕梁山护工”已累计培训27期49274人,实现就业26056人,就业区域辐射北京、天津、山东等8省份,人均月收入达到3500元。
站在吕梁山麓,走近黄河岸边,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近年来,吕梁已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461座,总规模57万千瓦,占全省规模的四分之一,惠及贫困村1129个,惠及贫困户6.4万户,打造出了一座座可持续发展的“阳光银行”。吕梁在“光伏扶贫”中创造的“四有四无四通四保”经验在全国光伏扶贫工作视频会上受到表扬和肯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吕梁调研时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
截至目前,吕梁市累计减贫21.7万户58.5万人,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9.2%降至0.18%。李正印表示,今年,吕梁将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完成剩余2560户5482名贫困人口减贫任务,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记者刘存瑞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