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青海清 黄河水滋养良畴沃土
发布时间:2020-08-31 11:27:17一位导游告诉我,自从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交界处的积石峡水电站建成后,青海境内的整个黄河水全都变成了清河,而且越往下游水越清。今天的黄河,不仅是“天下黄河贵德清”,而是“天下黄河青海清”!
青海碧蓝的天空与清澈的黄河水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西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自西向东,横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长达5464公里,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最初的源头由巴颜喀拉山下无数的雪山涌泉和一条条涓涓溪流汇合而成,她从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奔流而下,沿途汇集众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成为一条浩浩荡荡的巨大河流。亘古以来,她像一把金光灿灿、锐不可挡的利剑,劈千山,斩万壑,直指东方大海;又像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巨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着,飞舞在我国北方辽阔苍茫的大地上。
黄河是古老的。在我国古籍记载中,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她被称之为黄河始于唐宋。而她之所以改称为黄河,正是因为这条河流从源头顺流而下后,在万山丛中穿峡奔腾,沿途冲刷并夹带着大量的黄土泥沙滚滚而下,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色河流。千百年来,滔滔黄河犹如黄色巨龙奔驰在中华腹地,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众多人口。
黄河是壮丽的。黄河源区,广袤的雪山草地上是犹如星星一般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海子和水泊,与之相连的则是黄河源头的两大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这对姊妹湖清澈的湖水犹如两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大草原,形成黄河流域两个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河水出湖而下,清澈如许的河水开始泛黄,滔滔河水像一条金色的哈达,飘逸在无边的草原和皑皑雪山间;之后便在九曲十八弯的万山丛中穿行,由此开始,黄河以不屈不挠、势不可挡的勇气劈山凿崖,冲出一条条险峻奇绝的高山峡谷,以及曲曲河套和长长平川,并在沿途留下无数壮丽无比的山水奇观,最后汇入大海。
黄河更是伟大的。自古以来,她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成长壮大的摇篮,同时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来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伟大的黄河,用她自己甘醇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代代子孙。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在黄河与长江的养育下,用自己无穷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世界上古老、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然而,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桀骜不驯、洪灾频发的大河。在远古年间黄河流城发生过多少次洪灾,人们已无从得知。最早见诸史载的洪灾,莫过于早在4000多年前舜帝时期的那次洪灾。奇巧的是,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积石峡水电站开工前的一次文物考察中,在地处积石峡口的官亭镇喇家村一处台地上发现被洪水吞没的灾害遗址,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受灾遇难的场景真实地告诉人们:这次洪水就发生在离此不远的黄河积石峡峡谷。当时,居住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口(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地区)古代先民的大片村落和无数的百姓,瞬间被淹灭在了滔滔洪水之中。
黄河水滋养的良畴沃土
多年前,笔者曾访问过地处积石峡口的民和官亭喇家遗址,并为此写了一篇题为《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的断想》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次发生在上古时代可怕的洪灾,不仅使民和官亭地区的大片土地和村落毁于一旦,而且巨大的洪水顺势而下,横扫黄河中下游两岸无数的村落,吞噬了难以计数的生灵,给中原大地造成了一次近乎毁灭的特大灾害。这让人联想起大禹治水的传说。当时的舜帝为了救治水灾,先是特派鲧去治水。鲧顺河而上,看到滔滔河水从谷地巨大的堰塞体倾泻而下,便采取凿山取土的办法来堵塞泄洪口,谁知越堵水越大,洪水不仅没治住,反而造成堰塞体不断垮塌,洪水更加凶猛。舜帝一怒之下杀了鲧,然后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聪明的禹看到父亲治水失败是由于堵,于是采取疏通的办法,将堰塞体一点点凿开,让河水顺流而下,历经数年,洪水终于被治住,这便是史书所记的大禹“导河积石”。
舜帝见禹治水有方,并取得辉煌成果,将帝位传给了禹,禹由此成了第一位因治水有方而被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人,世人称之为大禹。千百年来,大禹所留下的英名和传奇,不是因为帝王,而是因为一桩桩千古流传、动人心魄的治水爱民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数千年来,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几乎年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水灾,其中黄河历史上几次大的改道和河水泛滥,不仅毁坏过无数的村庄和农田,而且毁灭了一座又一座古代城池,使中原大地众多的良田变为黄泛区,难以计数的生灵一次次被洪水所吞没,华夏民族也正是在同黄河的一次次搏斗中,在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治河中逐步发展,逐步前行,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然而历数中华民族的治河史,真正大规模治理黄河,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展开的一个个举世注目的伟大工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地处黄河中游的三门峡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电站,然而这座水电站由于受当时多种因素的影晌,尤其是对黄河上游泥沙的控制难以解决,最终无法实现综合利用而成为一座防洪泄洪的大型水库。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国把治理黄河、建设水电工程的重心向黄河上游转移,先后在甘肃刘家峡和宁夏青铜峡建起两座大型水电站,紧接着在地处黄河更上游的地方开始建大型水电站。
黄河在青海境内流径长达近2000公里,占整个流域的三分之一多,其中从阿尼玛卿山到积石山的千余公里,全都奔流在绵延不绝的高山峡谷之中,这一条条壮丽奇伟的高山峡谷和宽阔宏大的川塬,构成了青海中东部一道道奇绝亮丽的自然景观,也为建造水电水利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海拔约3000米的龙羊峡河谷开建黄河流域梯级电站的龙头电站,这座坝高达178米的大坝,堪称当时亚洲第一高坝,它将整个黄河源头地区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河流的年流量全部吸纳其中,从而形成一座面积达近4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0亿立方米的高原平湖,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大人工水库。黄河源头原本清清的河水流经莽莽雪山草原和蜿蜒曲折的高山峡谷后,河水多含砂石而逐渐变为浊流,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源头的泥砂拦在巨大的水库中,使原本浑浊的河水完全变成了一湖绿水,它使滔滔黄河亘古以来第一次完全成为了一派清流,库区形成一个碧波万顷的巨大湖泊,成为青海高原的一大美景。
贵德黄河边上的水车
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不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青海省水电水利部门先后在龙羊峡下游的李家峡和拉西瓦建成两座规模巨大的水电工程,从龙羊峡和拉西瓦宣泄而下的黄河水显得更加碧绿清亮,一河绿水从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的贵德县贯穿而过,碧绿的河水与黄河两岸桃红柳绿的村庄、纵横的阡陌、鳞次栉比的楼宇相映成趣,形成一道令人惊叹的美丽风景。于是颇有文化意识的贵德人为发展当地旅游,率先喊出了一句“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响亮口号,并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为之题词,一时间,省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贵德成为青海省一大旅游热点。
自20世纪80年代起,青海境内的黄河水利水电建设,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而驶入一条快速发展的建设轨道。在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水电工程竣工之余,国家和我省水电部门陆续开建公伯峡和积石峡两大装机容量达数百万千瓦时的梯级电站。公伯峡水电站位于我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交界处,装机容量达150万千瓦时,总库容达5.5亿立方米;积石峡水电站位于循化县与民和县交界处,电站装机容量达1020千瓦时,总库容达2.6亿立方米。与之同时,还从黄河最上游到积石峡之间近千公里的河谷,建起玛尔挡、班多、巴沟、尼那、苏只、直岗拉卡等十多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大中小型的水电水利工程在黄河上筑起一座座高低不等的大坝,形成一座座大小不等的水库,像珍珠项链般镶嵌在青海高原的高山大川之间。如今,青海境内的黄河不再是波涛汹涌、浊浪滚滚的浊河,而完全变成了清流浩茫,碧波荡漾的一河绿水。古老的黄河在她的最上游焕发出一种让人惊艳的清澈和亮丽。
黄河上游之水日渐变清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保护三江源自然环境和水环境的一系列伟大战略部署。青海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三江源”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方位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在牧区实施退牧还草、农业区退耕还林,以及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等措施。人们看到,这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青海省党政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三江源乃至青海省各地都把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放在首位紧抓不放,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特别是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省上下生态保护意识及保护措施不断增强,将来的青海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古老的黄河从前波涛汹涌,浊流滚滚,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望河兴叹,连吃水、用水都很困难。如今,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水库除发电之外,兼有防洪、灌溉、养殖、运输、旅游观光、体育比赛等多项效益,宽阔清澈的湖水,不仅改善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工农牧渔业的发展。人们看到:龙羊峡电站建成后不久,龙电人充分利用龙羊峡巨大的水库、宽阔的湖面,优质天然、纯净清洁、毫无污染的黄河水,试养高原冷水性虹鳟鱼、金鳟鱼,并获成功。之后,龙羊峡水库的虹鳟鱼养殖蓬勃发展,虹鳟鱼产量很快跃居国内首位,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八十。历来以食牛羊肉为主的青海人,不仅吃上了肥美名贵的高端鱼类,还将其大量销售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此外,前些年,龙电人还利用水库清洁无比的湖水生产出优质天然的纯净饮用水——“青海清”纯净水供人们饮用。而在此后建成的李家峡、公伯峡电站等工程中,当地人利用巨大的水库和优质的水源,养殖黄河草鱼、鲤鱼、鲫鱼等水产品供应市场。过去靠种田、养羊为生的农牧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成了渔民和营销户。笔者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曾不止一次地从市场采买来青海自产的虹鳟鱼、黄河鲤鱼烹饪食用,享受以往难得的人间美味。除此而外,近年来,这些电站水库建成后,平缓的河水和清澈宽阔的水库不仅成了当地一道风光无限的人间美景,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旅游观光,而且青海人还办起了抢渡黄河、垂钓等体育赛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昔日的黄河水,如今完全成为当地人源源不断的宝贵财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和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必然遭受自然界的惩罚,相反,人类对自然界的保护必定得到应有的回报,青海省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持续保护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省的人们欣喜地发现,随着三江源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特别是以黄河为主以及湟水河、大通河等河流实施拦河筑坝,从而使黄河上游以及湟水流域的水域面积和湿地不断扩大,青海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下雨的天数比以前多了,江河源头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水量在逐年增加,广阔的草原牧草越来越旺,许许多多的荒山变绿了,河流的水更清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变美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幸福感。
黄河上的木筏
生于斯,长于斯,又在新闻战线上奔波三十多年的我,早些年曾经不止一次造访过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到青海境内的每一条峡谷和川塬,也曾写过一系列游历黄河两岸壮丽景观的散文和游记,我始终忘不了在黄河上游那广袤无际的大草原和一座座壮丽奇险的峡谷中穿行的经历,忘不了滔滔黄河在峡谷中奔腾咆哮的轰鸣声。可以说,黄河在我心中永驻,黄河也常在我梦中浮现。多年前退休后离开曾经的工作岗位,放下手中的笔宅居在家的我,已完全融入到颐养天年的平静生活中,原本决计不再写什么东西来显示自己。可是2019年7月中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家人、朋友又一次来到李家峡水电站与公伯峡交界处的德吉村,让我看到一幅之前从未见过、也根本想象不到的绝美景象。它让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使我再一次对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热爱,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期待。
德吉村是一个由公伯峡水电站库区淹没而移民新建的村落,它位于公伯峡水库最上游,离此不远是康扬水电站和李家峡水电站,来自上游的清清河水在这里形成一湾长湖,湖水清澈碧透,平如明镜,湖中的游鱼、水底的卵石清晰可见。前几年,当地政府为了让搬迁移民脱贫致富,帮助农牧民发展旅游业,利用黄河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黄河北岸的这片台地上建起了移民新村,只见一排排整齐漂亮的藏式新居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如今,整个村庄成了观光点,从前的农牧民也都成了旅游从业者,每天都有从四面八方前来黄河边旅游观光的客人,黄河边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在这里吃藏餐,品黄河鱼,饮黄河水,览黄河风光,谈黄河风情,真是其乐融融,有人戏称这里是青海的“小三亚”“小北海”。在这里,一位导游告诉我,自从位于民和与循化交界处的积石峡水电站建成后,青海境内的整个黄河水全都变成了清河,而且越往下游水越清。今天的黄河,不仅是“天下黄河贵德清”,而是“天下黄河青海清”!
好一个“天下黄河青海清”,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艳的古今奇观,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豪言壮语,于是,一种作为青海人的责任感,一种曾经的职业使命感,在我心中不断激荡。我在反反复复的犹豫中,决定拿起已经尘封的笔,为古老而又伟大的黄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70年间的沧桑巨变,为青海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利用与保护黄河中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硕果,再写一曲心中赞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