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评论:中国之“智”成就黄河之“治”

发布时间:2020-09-08 09:34: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金良 | 责任编辑:李培刚

本期主题:“国运”盛则“河运”兴,大河之治体现着国家的治理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同世界上其他大河相比,黄河的治理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期微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作,群策群力,变害为利,逐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思路,开创了调水调沙这一治黄史上的伟大创举,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清醒看到,黄河治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尽快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推进黑山峡、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要把黄河建设成“幸福河”,必须“引凤筑巢”,通过汇聚国内外各方面的技术精英,打造一支拥有一流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化治黄人才队伍。

特约评论人:张金良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本期责编:张宁锐  江虹霖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彰显了中国智慧。

大河治理是各个国家治理面临的考题。大河之治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体现。不同国家治理大河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现的智慧,也成为世界共同的财富。

不同大河面临的治理问题不同,治理方法也各有差异。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莱茵河,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生态环境快速退化、水土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后来沿河各个国家通过成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签订莱茵河保护公约、实施一系列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措施,打造“黄金水道”,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再如湄公河,是一条著名的雨洪河流,洪灾频繁。通过充分利用已有河道及湖泊蓄泄洪水,因地制宜采取堤防护岸、河道整治、水库等组成的防洪体系,由单纯抵御洪水到安全管理洪水转变,成功降低洪水风险。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据近百年实测系列统计,黄河年均来沙量11.3亿吨,平均含沙量为31千克每立方米。黄河水量仅为长江的百分之六,但平均来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印度、孟加拉国的恒河,年均来沙量14.5亿吨,与黄河接近,但其水量是黄河的6倍,平均含沙量只有3.9千克每立方米。

历史上,黄河洪涝灾害频发。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自大禹治水至周代,“疏”和“分”是治黄的主要方式;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堤防水的方法;西汉时期贾让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明清时期河患严重,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治河方略;1933年黄委会首任委员长李仪祉首次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治河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水库、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三门峡水库削减洪峰,将花园口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由423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37140立方米每秒。小浪底水库与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和河口村水库的联合调度运用,使花园口断面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423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每秒,接近花园口设防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大大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防洪安全。正是由于三门峡、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利枢纽,使黄河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取得了人民治黄70年岁岁安澜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黄河水资源管理方面,由于黄河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枯水期长,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很大的挑战。自有实测资料以来,黄河出现了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段,年均径流396亿立方米,1994~2002年连续9年枯水段,年均径流388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后天超载,曾导致1972~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断流22年,平均每4年断流3次。

自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河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后,通过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用水、输沙用水、生态用水,在强化节水、严控用水、科学调度等多措并举下,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1年不断流。

总结多年治理经验和治理智慧,我认为不断流的“秘诀”有三点:一是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强化流域统一管理。二是完善法规、制度,《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出台,为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明确了法律依据。三是综合采取行政、工程、科技、经济、法律等措施,多管齐下,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的有序管理。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黄河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因此,为解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尽快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推进黑山峡、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水沙调控整体合力,提高黄河水沙的调控能力。科学控制和管理洪水、协调水沙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外,“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建设幸福河,必须“引凤筑巢”,通过汇聚国内外各方面的技术精英,打造一支拥有一流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化治黄人才队伍。

一是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修订薪酬管理办法,提高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薪酬;加大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级科技奖项最高可奖励200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大各类执业资格奖励力度,提高执业资格津贴标准;建立企业年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养老和医疗的补充,为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保障。

二是要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技术创新关键要靠人才。要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招收水文泥沙、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结构、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空间结构、重大装备与新材料等专业方向的博士后人员,持续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每年博士后招生人数都在30人以上。在站博士后的待遇可达35万/年,不仅为吸引优秀博士后进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力激发了博士后人员创新热情和成果产出。

三是要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发展通道。建议构建管理与技术并重的“H”型职业发展通道,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创新积极性,从而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要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承揽重点工程和研究课题。依托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团队,汇聚一批致力于黄河水沙调控、智慧黄河建设、流域生态修复等方向的博士后科研人才。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发现人才,通过重大工程项目锻炼人才,通过关键技术攻关集聚人才,通过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造就人才,打造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有序推动人才梯队建设,为黄河流域发展建设贡献才智。

五是要建立开放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模式。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作用,与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深度技术交流与合作攻关,为黄河治理和保护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邀请院士、大师、行业知名专家共同参与“黄河智库”建设,发挥专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具有行业顶端水平的专业咨询研究平台。与重点水利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创新平台、创客中心开展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专家讲座、创新沙龙等活动,积极汲取国内外前沿最新技术和先进经验。

六是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励技术人员敢创新、想创新、能创新、会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持续创新和创业新环境。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为创新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真正激发创新活力。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山东五地建立黄河流域公益守护联盟
为加强对黄河流域山东境内小清河支流沿岸的生态保护,博兴县检察院在鲁北麻大湖国家湿地公园设立了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巡湖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工作,引发了良好反响。
讲好“黄河故事” 听听专家怎么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到来之际,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论坛上周在新乡举行。
郑州规划建设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初步选址已定
去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