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郑州规划建设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初步选址已定

发布时间:2020-09-09 10:39:14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刘鸿翔 | 责任编辑:李培刚

黄河博物馆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去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

一年时间过去了,黄河博物馆又有了哪些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

探访一

去年9月份到年底黄河博物馆接待人数是往年同期6倍以上

日前,河南商报记者再次来到黄河博物馆,与一年前相比,博物馆园区又多出了一些雕塑,不少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升级。

刚进入博物馆主楼大门,就听到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的声音,还有部分游客驻足在展厅,观看电子大屏的介绍。

“我是个退休的水利工作者,早就想来黄河博物馆看看了。”李大爷家住开封,这次,他带着老伴来到黄河博物馆,就是为了再多看一看关于黄河的故事。

据了解,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是了解黄河的重要窗口。

黄河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物馆后,黄河博物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19年9月18日到年底,3个多月时间,到馆参观者达5.2万多人次,团队近900批次。接待人数和批次均是往年同期6倍以上。”工作人员说。

探访二

黄河博物馆老馆标志性景观回归

博物馆园区环境也进行了改造升级,改建了“游客休闲廊道”,增设了“鲤鱼喷水雕塑”,修缮了“大禹治水雕塑”等。其中,“鲤鱼喷水雕塑”还是黄河博物馆建成之初的一个雕塑。

“这个雕塑曾是黄河博物馆老馆标志性景观,2010年,郑州修建地铁,雕塑被安置在花园口景区黄河大堤一酒店门口,通过友好协商,雕塑又回归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河南省著名雕塑家叶滨、谢祥先生专门为黄河博物馆设计制作了这组群雕,只见几条鲤鱼喷着水蹦出水面,尾巴拍打着浪花,其中一条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像是要跳过龙门。

规划

黄河国家博物馆初步选址已定,场地正在做清理工作

为了让珍贵文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黄河博物馆还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郑工合龙处碑”从碑廊迁移至展厅内。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郑工合龙处碑”记述了清代最大的一次堵口事件,此次堵口工程共花费白银约1200万两,约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工程还首次使用水泥、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开近代在黄河上引进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之先河。当时负责堵口的河东河道总督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金石家,亲自撰写碑文,“郑工合龙处碑”也可谓是黄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同时,工作人员介绍,今年2月21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研究黄河国家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与郑州市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工作专班。

据黄河博物馆馆长王建平透露,他们正在积极参与黄河国家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新馆初步选址在文化路与黄河大堤交会处东南角,目前,郑州市惠济区相关部门正在做清理场地的工作。”王建平说,未来,旧馆也将予以保留,和新馆一起共同展示好黄河文化。

宁夏首座跨黄河特大桥钢箱梁顶推
9月9日,在乌玛高速公路中卫至青铜峡段镇罗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一段重160余吨、距地面8米高的跨黄河钢混组合梁开始缓缓向前顶推,稳稳地固定在临时支墩上。
黄河入豫第一村旧貌换新颜
黄河河南段河道总长711公里,临黄大堤565公里。为贴近观察黄河两岸新变化,记者自9月8日起,从黄河流入河南起点出发,以骑行等方式“行走”黄河河南段,第一站是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
黄河文化纪行丨仰韶遗址:中国现代考古学从这里开始
仰韶村,坐落在河南省渑池县一块黄土台地上。与周边村庄相比,其最醒目的“地标”,是一座外观以当地出土陶器为原型的博物馆。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发达的制陶工艺为人熟知。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