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潘海燕:沿黄拾珠,寻根铸魂 临汾文旅融合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2020-09-30 16:56: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江虹霖中国网北京9月30日讯(记者 江虹霖)“一川清水,两岸锦绣”,当记者行至临汾,曾经仅在脑海中想象的画卷就这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为探访“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临汾方案”,《对话黄河河长》栏目专访临汾市副市长、黄河市级河长潘海燕。潘海燕表示,临汾坚持保护优先,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在生态发展新格局的框架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将沿黄7县的文旅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全市重点景区打包呈现,形成了大景带小景、美景串成线、城乡景互通的旅游发展格局。潘海燕说,如今的临汾环境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百姓钱袋鼓起来,黄河正在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潘海燕调研汾河水污染防治工作。
中国网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一周年,您作为黄河河长,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哪些成效和工作亮点?
潘海燕:作为黄河临汾段河长,我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到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不断开创黄河临汾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保护优先,筑牢黄河生态屏障。“通过创新完善“河长+河长助理+河警长+巡河员”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河道巡查管理办法》《河长制工作重大事项挂牌督办实施细则》等13项制度、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清四乱”行动、动态化清单化严查严管入河排污、全流域全方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着力构建起“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坚持寻根铸魂,挖掘弘扬黄河文化。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汾文旅品牌“中国根·黄河魂”,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最佳载体,也是最好诠释。特别是吉县壶口瀑布和永和乾坤湾,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们围绕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临汾沿黄地区的历史文化,讲好新时代临汾“黄河故事”,开展了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精品文化工程建设、黄河文化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工程,延续历史文脉,坚守文化记忆,努力把临汾黄河故事讲得更加精彩、生动。
三、坚持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深度融合是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做好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对于临汾这样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来说,是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黄河市级河长,同时也是分管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既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到使命光荣。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推动黄河板块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性开局、实现重要性进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四、坚持造福于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沿黄4县中,就有3个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个属于省定贫困县,2019年4县GDP总量仅为174.5亿元,占全市17个县市区的12%。目前四县虽然已全部脱贫摘帽,但脱贫成效还不稳固,仍存在返贫的风险。2020年,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仍需持续发力,强力攻坚。对此,我们坚持突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网记者:目前沿黄各县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
潘海燕:我市黄河旅游板块主要涉及吉县、永和、乡宁、大宁4县,以及辐射带动汾西、蒲县、隰县3县。近年来,沿黄各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游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发展旅游的意识普遍增强;二是发展旅游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乡宁县云丘山景区顺利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吉县、隰县全域旅游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即将建成启用,等等。可以说,沿黄各县旅游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三是发展旅游的效果持续显现。2019年,沿黄7县共接待游客917.68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48亿元、同比增长21.29%;四是发展旅游未来可期。为加快推进沿黄旅游开发,我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与山西宏源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沿黄开发框架协议,努力推动黄河板块崛起。
中国网记者:临汾市打造黄河旅游板块的重点是什么?
潘海燕:我市沿黄旅游开发坚持“两颗明珠、沿黄拾珠”的空间结构:“两颗明珠”就是以吉县壶口-克难坡、永和乾坤湾两大核心景区引领项目建设;“沿黄拾珠”就是着力打造乡宁、永和、吉县、大宁、隰县、蒲县、汾西等县的26个重点旅游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沿黄旅游开发。二是突出重点,全力办好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全力举办好“大河之梦”“大河之魂”“大河之韵”“大河之声”“大河之美”五个篇章的各项活动,确保圆满成功。三是积极开展A级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创建。四是提升标准,精心打造“回家”服务品牌。五是打造特色,持续实施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通过云上直播、线上推介、大数据赋能等新方式,积极推介沿黄地区的文旅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复苏。
中国网记者:作为黄河支流,汾河被称作山西的“母亲河”。曾经的汾河一度面临生态之危,而今年6月底前汾河流域水质退出劣V类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可否分享在修复保护“母亲河”生态的“临汾药方”?
潘海燕:汾河干流流经临汾6个县(市、区),全长161.53公里,流域涉及11个县(市、区),流域面积10127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总面积的一半;汾河流域的人口、经济总量、粮食产量占全市的八成以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始终坚持“三化”并举,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全面建立四级河长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河长+巡河员”管理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汾河流域设立巡河员549名,赋予10项职责,每天巡河检查,填报“巡河台账+问题清单”,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二是坚持清单化推进。以交叉检查、巡河发现问题为基础,形成问题清单,并制定整改措施。三是强化社会化监督。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发布汾河水质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坚持“三大工程”并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一是狠抓基流保障工程,让汾河水量丰起来。加强农业用水管控,综合采取节水灌溉、定额管理、错峰取水等措施,促进农业用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生态调水,充分利用引沁入汾、禹门口东扩工程调引沁河、黄河水向汾河流域补水,今年以来,已累计调水5155万立方米。
二是狠抓水污染治理工程,让汾河水质好起来。沿汾6县共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 30.3吨/日,今年还将新建2座污水处理厂(市四污、洪洞县二污),极大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从源头杜绝了生活污水直排。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全市所有焦化企业全部完成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所有煤矿全部完成矿井水深度治理任务。
三是狠抓水生态修复工程,让汾河风光美起来。累计投资43.4亿元,实施了汾河百公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汾河沿线绿化面积和蓄水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河流水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提升。
坚持“三项机制”并重,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具体为建立通报预警机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奖优罚劣机制。
推荐阅读:
【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梁维吉:甘南州“环境大革命”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