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神东 ——打造黄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0-10-13 15:55:2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作为我国特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神东走出了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的新路子,建成了西部能源基地的煤海绿洲,打造了黄河流域能源走廊和生态屏障。
抬头是荒山,低头是河滩。有风沙一片,无风一片沙。这是神东矿区开发初期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西移,神东拉开了煤田开发的序幕。乘着政策的东风,卯足了劲儿准备全力起跑的建设者们,在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发展课题面前加快了步子:要把地下的黑色宝库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宝库建起来。
决战黄沙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神东地处蒙陕晋交界地带,毛乌素沙地直直逼近,5大沙地紧紧包围,乌兰木伦河蜿蜒而过,主要矿井沿河分布,风沙埋压铁路、公路、工业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治沙刻不容缓。
草方格是治理沙漠的“中国魔方”。建设初期,神东就成立了环保绿化机构,从矿区周边的流动沙区入手,全面采取网格固沙与灌草栽植。建立苗圃,培育适合当地土壤环境的植物种群,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对于神东环保人来说,治沙是辛苦活,更是技术活。头一天种好的苗、挖好的坑,一夜风吹又成了沙地,他们毫不气馁,根据坡度、风向,调整了沙障设置的间距和高度,将单位面积的治理成本降低了一半。并试验推广了水瓶造林法、带状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在巴图塔建成4万亩沙柳林基地,成为当时治沙造林的示范工程。
固沙只是第一步,1994年起,神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矿区周边的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首战在当时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小流域红石圈展开。
顾名思义,红石圈石头遍地,沟深壁陡,种活一棵树的难度可想而知。治理者在荒凉的山头上搭起帐篷,风餐露宿。采用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蓄土保水10平方公里,营造油松、樟子松常绿叶树50多万株。为了确保生产环境安全,现在有更多的“红石圈”出现在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上。
神东通过创新沉陷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改变了植物种群数量和质量,过去这里以生长沙蒿、沙柳为主,而现在植物种类增加到近100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吸引了珍稀鸟类栖息繁殖。
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动,充分把握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推进综合治理,探索形成了一批生态环境类创新技术成果。2005年荣获“中华环境奖”。地下资源尚开发,地上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保护。
开拓乌金建设世界一流煤炭企业
加强环境保护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神东树牢“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鲜明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生态空间。
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神东矿区的拓荒者增强了穷则思变的胆略和勇气:他们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探索先进开发模式,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一路攀登。
1996年初,我国“九五”计划第一年刚刚开始,年产360万吨的大柳塔煤矿正式建成投产。随着矿井设计、开采技术、生产规模几经变化,现在已经成为年产3300万吨的世界第一大井工矿,由此,逐步形成了神东千万吨矿井群,这也标志着我国煤矿建设向规模化、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柳塔煤矿开采的第一个煤层,如今肩负起另一项使命:储水。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借着地势进入采空区自然净化,一部分生产复用,一部分地面灌溉。过去这里十年九旱,人们通过《祈雨调》祈求风调雨顺。建矿初期的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地面。如今,35座地下水库,3200万方矿井水,满足矿区95%的生产和生态复用。
神东始终行进在创新绿色开采的道路上,从无轨胶轮化、无盘区、加长工作面布置、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等一系列采煤技术变革,到创新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为煤炭绿色开采、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神东方案。
神东充分把握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推进综合治理,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技术。实施燃煤锅炉烟尘达标治理,实现清洁取暖。创新井下综合降尘措施,实现“三废”综合防治。形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体系,解决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排矸场和沉陷区土地质量,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环保生态示范工程。大柳塔煤矿生态治理项目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通过地质环境治理保稳定、水土保持治理减流失、土地复垦治理提质量,实现了土地资源修复利用,共改造与建成林地130平方公里、耕种土地3平方公里,为能源企业环境治理贡献了神东方案。
采前、采中、采后针对性治理,真正做到了“采煤不见煤,采煤不见矸,污水不外排”,实现了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煤海绿洲推动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肆虐了上千年的风沙变得温顺起来。但是,奋进在两个一百年征程中的神东人,耕耘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山”理论指引下,神东驶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初具规模,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将生态神东推向新高度,能源走廊的绿色新图景徐徐展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神东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决贯彻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经济和功能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研究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技术与模式,努力建设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能源基地,成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
——打造生态矿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神东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由最初的0.45元/吨,提升到现在的9元/吨。生态治理面积累计达33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矿区风沙天数由30天以上减少为3天。
矿区生态林转变为生态+经济林就是神东践行“两山论”的一个缩影。立足采前营造的防风固沙林与水土保持林,神东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和推进生态科技转化相结合,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用好生态优势、做好绿色文章,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双赢。积极研发适宜当地生态修复需要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沙棘等经济林。与水利部合作研究沙棘种植技术,总结形成了提高沙棘成活和生长的技术。2016年,在哈拉沟煤矿采煤沉陷区创新实施了“茶园式”大果沙棘种植模式。累计种植大果沙棘34平方公里、255万穴,种植中国沙棘66平方公里、288万穴,盛果期预计可实现产值近亿元。
——建设绿色矿井,引领行业矿井发展水平。
神东把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催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煤炭绿色开采相结合。率先将信息化延伸到井下,通过开展智能化升级,建成国内首个数字矿山示范工程,国内首个千万吨矿井群区域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亿吨矿区级安全生产控制指挥智能化。首创薄煤层透明自主智能采煤技术,实现综采工作面无人跟机作业。加快大型煤机装备、矿用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高智能装备的成套化和国产化水平,推动智能绿色开采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
截至2020年8月底,累计生产清洁煤炭30.41亿吨,全员工效由9.65吨/工增长到最高124吨/工,原煤生产综合能耗2.52千克标准煤/吨。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003以下,创出连续生产975天、产煤超过5亿吨的安全生产新水平。7矿(8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占国家能源集团所属矿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总数的三分之一。
——生产清洁煤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神东把清洁生产作为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实践要求,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结合神东煤特有的低硫、低磷、低灰,中高发热量特点,创新煤炭开采技术、装备、工艺,从源头上保证生产清洁化、资源回收率最大化。原煤全部洗选加工,煤矸石实现源头减量化与末端资源化,煤炭从井下到地面全封闭运输,喷洒封尘剂控制运输污染。神东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中高发热量的特点,被誉为城市环保的救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神东在发展壮大企业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保护中做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实现高品质民生。
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全国每产20吨煤,就有1吨来自神东。采一吨煤炭,绿一片土地,富一方百姓。作为“两山”理论践行者,神东将坚持绿色发展的主基调,推动黄河流域成为横贯中国的“幸福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