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且看绿景满河山
发布时间:2020-10-13 16:42:01 | 来源:黄河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宁夏隆德县林沟骨干坝除险加固工程(黄委水土保持局提供)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从新发展理念的精准阐释,到绿水青山的广泛实践,时代之绿涌动大江南北……
人民治黄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乘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东风,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沧海桑田、山川巨变,一幅幅绿水青山美丽图景尽现眼前。
黄河之患,因在泥沙,生态之忧,根在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平方千米。严重的水土流失,既让流出区深陷贫困,又使黄河复杂难治,善淤、善徙、善决,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至今仍“悬河”高悬……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同时,“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
这一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循着总书记擘画的重大战略方向,深入把脉,精准施策,着力攻关,实现重大思路、重大举措与重大问题研究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开局见效。
顶层谋划系统把脉——面向未来的治理蓝图铺展眼前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谋篇布局。
“这标志着我们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黄委水土保持局局长王敏说。一年来,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指导和黄委党组领导下,水土保持局组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单位,数次踏上黄土高原,调研、考察、咨询专家,提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思路意见,编制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专项规划》(简称《专项规划》),这既为《纲要》相关内容编制提供了支撑,也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有了一张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蓝图。
王敏说:“开展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的首要任务,亦是一年来黄河水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半个多世纪的黄土高原治理探索中,人们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坪、梁、峁、坡综合治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
这一模式成效瞩目: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万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5.9万座,建设基本农田550万公顷,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水力侵蚀面积较1990年减少1/3;植被覆盖度由30%提高到60%以上。
但是,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开展新时期的《专项规划》编制,仍需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为了让《专项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我们对黄土高原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王敏说。
针对淤地坝,组织9个组对7个省(区)18个重点县的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10个调研报告。“淤地坝该不该建、建在哪、怎么建?老百姓、当地政府的接受程度如何,现在还愿不愿意打坝淤地?基本摸清楚了。”
针对旱作梯田,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用遥感手段分区、分类、分省进行统计,找出适合坡改梯的地方和需要改造的旱作梯田数量。
同时,还开展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及成因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可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
在调研的基础上,黄委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3项研究工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研究、淤地坝重大问题研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对策措施研究。
研究工作负责人之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所所长肖培青博士告诉记者:“为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量化考核,我们首创性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研究,已提出水土保持率的定义、内涵及计算公式等成果。”她还带领团队在对淤地坝利弊、控制重力侵蚀、减蚀作用机制等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用对策措施,估算了淤地坝年均减蚀量,研判了到2025年、2035年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目标、布局、规模和任务。
王敏说,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总体布局日渐清晰——实行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分类精准施策。
将黄河源头、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渭河、汾河等黄河重点支流源头,以及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作为重点保护区。以保护林草植被为重点,实行小治理大保护,着力做好预防保护,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将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渭河、泾河、北洛河上中游,内蒙古十大孔兑(黄河内蒙古段由南向北汇流的10条相邻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2711万吨),宁夏清水河上游,甘肃祖厉河,青海湟水下游等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7.86万平方千米的多沙粗沙区,作为重点治理区。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对于重点治理区,在治理措施上又做了进一步细化。”王敏介绍。在陕蒙接壤的两河两川、陕北无定河中下游和马莲河上游,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科学布局新建拦沙工程,拦减粗泥沙;在多沙粗沙区,结合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完善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库工程建设;在沿无定河中游—佳芦河—临县一带,大规模新建旱作梯田,蓄水保土,支撑当地增产增收致富;在甘肃董志塬、陕西洛川塬及黄土高原其他残塬、涧地区,以保护农业耕地为根本,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遏制塬面、涧地进一步萎缩,实施固沟保塬;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等风水蚀交错区继续实施防风固沙,筑牢西北、华北生态屏障。
王敏透漏,目前,黄委正在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组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单位编制升级版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
专项行动聚焦重点——绿色发展的理性之光引领航向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取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
黄委水保局副局长朱小勇向记者打开一份黄土高原遥感影像:“你看,现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都绿油油的,剩下不绿的地方大多是人类活动区,这块黄色区域是一个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生产建设项目,遇到暴雨,裸露的土地很可能被冲得一塌糊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煤炭富集区主要位于沙漠黄土覆盖区,区域生态脆弱,植被自我修复能力差。生产建设项目只要扰动地表,就存在水土流失的风险,人类活动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何化解人为水土流失——这一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矛盾,让黄土高原的绿意更广、更浓呢?
唯有以雷霆手段下猛药、出重拳,方能药到病除、强身健体。2020年8月31日,一场史上最严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在黄河流域全面打响,将持续至次年9月,整整一年。
“这是黄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重大举措。”朱小勇说,“整治是手段,规范生产建设项目管理秩序,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把水土保持化为公民自觉行动才是目的。”
专项整治行动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手段之强,前所未有。
这一行动覆盖黄河流域9个省(区)71个市(地、州)417个县(市、区、旗),有500多个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拟整治项目超过3万个;将全面排查2011年《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已建和在建的生产建设项目,重点对存在未批先建、未批先变、未实施防治措施、未开展监测、未验先投、未缴纳补偿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项目进行集中整治;分为部署行动、清理排查、集中整治、“回头看”4个阶段,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销号一处。
要在1年时间内完成3万余个项目的排查整治,谈何容易。这其中有的还是“陈年积案”,且存在项目分布广、基层水行政执法人员少、执法经验不足等问题。
为确保整治实效,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黄委充分准备,创新手段。
开发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信息平台。从6万多个生产建设项目中梳理出2.8万个符合条件的项目,作为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基础项目,全部录入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专项整治行动的‘神经中枢’,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落实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监控工作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督导和推进。”朱小勇说。
编制《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手册》。逐一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分工、依据、标准、方法、内容、阶段成果以及时间要求等。针对其中难度较大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工作环节,特别增加了详细的注解和说明。
对流域相关市、县2100多名水土保持监管人员进行了培训。为扩大培训范围,采取“流域统一培训,线上线下结合,省市县同步开展”的方式,并进行了线上线下研讨、答疑。
除此之外,黄委还搭建了在线答疑平台——QQ工作群,群成员达2000人之多。朱小勇告诉记者:“大家执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咨询我们,我们现在每天能回答上百个问题。”
为确保整治实效,黄委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让违法违规项目无处藏身。
9月至11月,逐个排查认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生产建设项目,录入专项整治信息平台;12月至次年6月,对认定的项目逐个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如不限期整改,则追究责任、行政处罚、信用惩戒、挂牌督办;次年7月至9月,对已整改销号项目,尤其是挂牌督办项目抽查复核,督促整改到位。
朱小勇介绍,对于“难啃的骨头”,行政处罚不奏效的话,信用惩戒就是“致命一击”。将拒不整改的生产建设单位和其他参建单位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黑名单”,在全国及省级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让“失信”单位今后承揽项目受阻,是最令其惧怕的。
专项行动的冲锋号已吹响,绿色发展的理性之光定会照亮黄土高原快速发展的前行之路。
创新驱动靶向施治——用睿智大脑拯救荒原沉疴
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始终是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更是黄河科研人应有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土高原的主色调已由黄变绿,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高原人民富裕起来?”这是中原学者姚文艺的常思之事。
他说,过去水土保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比较薄弱,一些治理模式不能满足民生改善的需求,致使群众对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地方为生计而发生毁林开荒、上山放羊的现象。
“水土保持具有充分考虑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综合各项措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特质。”姚文艺说。
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黄河流域生态最为脆弱的砒砂岩区,这个面积仅1.67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2%)、每年向黄河输入的粗泥沙却高达1亿吨(占黄河下游河道多年平均淤积量的25%)的区域。
2013年以来,姚文艺领衔承担了“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黄河中游砒砂岩区抗蚀促生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他告诉记者,砒砂岩是种“奇葩”的石头,无水坚如磐石,遇风、遇雨、遇冻、遇晒、遇外力,就松散为砂,植被难以在其表面存活。
“一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修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二期项目的研究目标则在修复植被的同时,更侧重于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发展。”
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草、灌木、乔木等搭配种植方案。比如,在砒砂岩覆土区的坡顶,大面积种植沙柳、油松等灌乔,搭配山杏树、苹果树、桃树;草木与中药材甘草间作种植。同时,修建截流沟、截流池,满足植物生长需水。
二期项目还找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契合点。姚文艺介绍,砒砂岩区露天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不但会留下硕大的采煤坑,而且采煤坑周边丢弃的大量煤矸石与砒砂岩性质一样,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项目组在昶旭露天煤矿建立试验区,研究了采煤坑回填土壤改良技术、煤矸石改性技术等,从而把采煤区改造为旅游观光采摘园,把煤矸石变成筑路材料。
姚文艺说,目前,35平方千米的科技示范园、10平方千米核心成果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建立了灌草平茬饲料、砒砂岩改性材料加工生产线2条,开发了林果饮料、生物质饲料、砒砂岩改性材料等产品5项,并编制了相应的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工法。沙柳等灌草平茬饲料已上市售卖,枣茶叶已进入中试生产。
利用研发的新技术在砒砂岩区种植的苹果树
姚文艺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布局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类型多样,各个区域的地形、地貌、下垫面、土壤、气候差异都比较大,决定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不同,应该根据生态承载能力和水土流失类型来分区治理。
过去是有过教训的。不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千篇一律地搞一个治理模式,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小老头”树,虽然种活了,但是十年二十年始终没有变化,瘦瘦小小,不见生长;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的土壤干层现象,有很厚的土层干了,植被也慢慢退化死亡了;人工造林出现的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三低”现象,等等。
姚文艺通过研究气候、地貌、植被、侵蚀之间的耦合关系,界定了分区量化治理格局: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如毛乌素沙地,植被抗蚀力、降雨侵蚀力都弱,植被自我修复能力也差,应以自然修复加人工适当干预,恢复稀疏草被为主;年降雨量300毫米至450毫米的地区,降雨侵蚀力明显增加,植被抗蚀力增加有限,应以淤地坝、梯田+封禁的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种植低覆盖度的灌草;对于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的地区,则要以生物措施为主,形成乔灌草多样性植物群落,并辅以工程措施。
姚文艺还谈到两处亟须补强的“短板”。一是加强沟道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得到快速恢复,但效果明显的主要是坡顶和缓坡地带,绝大部分沟道上仍然是裸露的黄土,极易发生重力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无定河流域2017年“7·26”暴雨形成的高含沙洪水就是例证。二是建立退耕还林还草长效补偿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以减少复垦、“偷牧”的潜在风险,公平公正地执行补贴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淤地坝;今年4月在陕西调研后作出了建设高标准、新工艺新型淤地坝的重要批示。
记者了解到,黄土高原现有的淤地坝在发挥巨大拦泥治沙保水保土效益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溃决风险高,淤地坝均为土坝,坝身不能过流,一旦遭遇超标准洪水,易溃易决,水沙危害严重;其次是管护压力大,淤地坝数量众多,位置分散,防汛要求每座坝落实“三个责任人”,管护压力较大;再次是拦沙不充分,按照淤地坝原设计标准,需预留滞洪库容用于自身防洪安全,导致滞洪库容长期空置,不能发挥拦沙作用。
“如果坝体足够坚固,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黄河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盖永岗告诉记者,黄河设计院董事长张金良领衔研发的一款可坝身过流的新型免管护淤地坝,可解决这三大问题。
“考虑到黄土高原地区缺少砂石骨料,无法修筑常规的混凝土坝,我们研发了黄土固化剂,把固化剂与黄土掺和后,用机械碾压到坝体上,形成防冲刷保护层,这个保护层类似于混凝土,时间越长强度越大。这样,坝体强度增加了,就不用担心洪水冲垮坝体,也不用预留滞洪库容,从而达到防溃决、免管护、多拦沙的目标。”
盖永岗介绍,新型免管护淤地坝受到流域省(区)的欢迎,陕西省初步确定拟建设11座、内蒙古自治区拟建设5座新型免管护淤地坝,位于甘肃省西峰市的新型免管护试验坝也正在建设中。
一项项重大技术创新,一次次重大思路拨开迷雾,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之路愈加开阔。“看得见悠悠青山,望得见潺潺绿水,端得稳‘生态饭碗’”的幸福画卷正在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