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后一代黄河纤夫告别贫困

发布时间:2020-10-15 14:10:24 |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 作者:吕梦琦 解园 | 责任编辑:李培刚

山西省河曲县昔日“纤夫村”娘娘滩村的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曾当过20多年黄河纤夫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现在每天都在黄河岸边散步。这位87岁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

沿黄各省(区)多位扶贫干部和黄河文化学者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代黄河纤夫已告别贫困。

李二不郎生活的村子叫娘娘滩村,四周环水,是黄河上的一个“孤岛”,也曾是有名的“纤夫村”。他说:“当年拉纤用的木船和绳子早已丢弃,但那些苦日子永远也忘不了。”

曾当过20多年黄河纤夫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正在黄河边乘凉,如今靠兜底已经脱贫。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在漫长的岁月中,跑船拉纤曾是一些沿黄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尤其是从山西到宁夏,黄河两岸古渡码头众多,纤夫一刻不能缺少。

这是个辛苦而危险的职业。纤夫们把身体弓成“问号”,四五个人拉着一条木船逆行到上游拉货谋生。

山西境内昔日黄河纤夫资料照片。(山西河曲县文化馆供图)

“纤夫曾是黄河两岸贫穷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正编纂《河曲民歌》的文化学者任俊文说,很多纤夫命丧黄河,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放河灯祭亡魂的习俗。

李二不郎说,纤夫退出生产舞台是一种进步。过去,河曲县连马车都很少见。现在,这个只有14万多人的小县城机动车数量已超过2万辆。

娘娘滩村村民李二兰柱正用电动船将游客送到岛上,这位昔日的黄河纤夫已经变成了船老板,靠摆渡脱了贫,每年能收入好几万元。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长期研究黄河民俗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文旅局副局长丁建军说:“黄河纤夫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人愿意干了,而是实在用不上了。”

统计数字显示,沿黄各省(区)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已突破30万公里,一个个沿黄贫困县连接到全国大交通网中,迸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时代日新月异,当最后一代黄河纤夫年事已高,兜底保障成了他们脱贫的主要途径。

山西境内昔日黄河纤夫资料照片。(山西临县新闻中心供图)

李二不郎说,他现在享受低保、养老金和高龄补贴,加起来一年近9000元,比当纤夫时的收入还要高。

河曲县扶贫办主任许旺全说,摘帽不摘政策,今年全县生态扶贫预计产生劳务费1638万元,光伏扶贫收益有4000多万元,所有脱贫户都有帮扶办法。

如今,纤夫们曾拉船走过的黄河两岸也变成了另一番光景,一座座土窑洞被拆除复垦,一个个移民新村充满生机。截至目前,仅山西就已建成1502个集中安置点,易地搬迁安置36.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新增两座黄河大桥
10月15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S20线吴灵青北环高速公路新华桥黄河特大桥和S35线石空至恩和段高速公路中宁营盘滩黄河特大桥防洪评价报告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批通过。
最后一代黄河纤夫告别贫困
曾当过20多年黄河纤夫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现在每天都在黄河岸边散步。这位87岁老人,如今已在安度晚年。
【中国梦·黄河情】万里黄河谱华章
“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从青海高原到渤海之滨,黄河穿峡谷、越高原,奔流向东。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