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 地绿、水蓝、人增收
发布时间:2020-10-29 10:54:33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李志勇 | 责任编辑:李培刚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一座高3米的铜制牛头碑伫立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碑身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黄河源头”。这里是中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玛多,藏语的意思就是“黄河源头”。上世纪80年代初,玛多县是全国的首富县。当时,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人均收入500多元,超出全国人均收入100多元。当时玛多县总人口不到9000人,牛羊等各类牲畜总数却达到了79万头,人均占有牲畜近90头。
然而,由于过量放牧,上世纪90年代,玛多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沙化,湖泊干枯。生态退化也让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变差:草原没有草,牲畜大量饿死;居民住在黄河源头,却要走20多公里去打水。昔日的“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
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玛多县也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规模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玛多县玛查理镇生态保护站干事朱彦武介绍,目前生态保护是各级政府的头号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以前保护区里有很多被啃的光秃秃的土地,野生动物很少见。现在保护区到处都是绿色,野驴、羚羊、老鹰、野鸭、大雁、狼等动物多了起来。”朱彦武说。
据了解,由于合作社集中养殖模式,众多牧民转换身份成为草原生态管护员,再加上每年国家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虽然牛羊养殖少了,牧民收入却有了明显的提高。牧民们成了推动生态保护最积极的主力军。
“现在如果遇到偷牧、偷猎等行为,牧民们都主动上前阻止,像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样保护生态。”朱彦武表示,生态保护治理前后的差距,让牧民们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益处,认识到生态环境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重要的保障。
这只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与体制试点初期相比,水源涵养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盖率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黄河正在焕发出更加年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