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艺术”传承
发布时间:2020-11-17 13:53:42 | 来源:延安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延川乾坤湾记者邓志宏摄
秋日的傍晚,落日余晖,黄河畔的扫帚梅在晚风中摇曳生姿,似乎在向远山脚下的母亲河遥致问候。远处,汤汤大河裹挟着黄河两岸千百年来的故事依然奔流不息。
有时候,大自然是神奇的魔术师。九曲黄河流经延川县境内时,在距离县城68公里处的秦晋峡谷间,陡然急转出320度的阴阳大转弯,乾坤湾于是名扬天下。
这是大自然对延川人民的馈赠,同时也赋予了延川人民无尽的灵性……
(一)
乾坤湾,自然给予的奇观,传承了天地日月乾坤之象。在这里,人类繁衍生息千百年,至今仍然闪烁着古老文明的神秘色彩。
相传,太昊伏羲氏曾在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
黄河岸边的小程村里有两孔古窑,据考证,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走进院落,两株柏树苍劲有力地生长着。在窑洞的石砌接口上,雕刻着穿裙戴帽的胡人,以及梨花、牡丹、花屏、云头、水纹、生命树、凤凰等图案,这种迥异于陕北窑洞雕刻工艺的风格,吸引了史学、绘画、考古学家纷至沓来研究考察,也使古窑散发出迷人的历史烟火气息。
在碾畔村黄河原生态文化民俗博物馆,羊皮筏子、游泳葫芦、浑筒、耕织婚丧各种生活用品……数千件展品,唤醒了人们对远古的农耕文明的记忆。据介绍,博物馆按照历史沿革、黄河系列、农耕系列、运输系列、饮食系列、纺织系列、农村匠工、原始宗教、民间文艺、油灯旱烟、婚嫁生育、节日庆典等18个系列,将6000多件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分类陈列,每件还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几千年来古老的黄河文化。
58岁的博物馆管理员郭世录说,有句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边上的人就依赖着黄河。这里过去是重要的水路运输线,现在是独特的黄河原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我们生活在黄河畔,以前渡河靠木船,今后要靠更大的“船”,要让黄河文化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二)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里有九十九只船,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摇呼嘿诶呦……”入夜时分,婉转动人的陕北道情从不远处传来。循着声音,我们来到了延川县乾坤湾镇小程村的乾坤大舞台前。
38岁的惠智勇是第四代道情传承人,出生在道情世家的他从8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道情。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道情,惠智勇往往会把民歌的词纳入道情当中,这种“老调唱新词”的表演很受欢迎。他说:“我自小生长在黄河边,道情调调里唱的都是黄河的故事,也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黄河孕育了两岸的农耕文明,也哺育了黄河儿女的精神世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小程村剪花婆姨们的手中一一开出花儿来。
“心里有画,手中就能出花,这里的山水风土太熟悉了,眼睛闭住我也可以剪。”从母亲那里传承了剪花基因的刘晓娟,剪花不需要绘图布局,你只看到剪刀上下舞动,一幅幅构思奇妙的艺术作品就跃然纸上。
刘晓娟是一位民间剪纸大师,10多岁就出品了一本剪纸《百鸡图》,长大后,她从城里嫁到了黄河畔的小程村。1992年,她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布堆画、剪纸学习班,师从民间艺术家冯山云,开启了真正的艺术人生。她的200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陕西美术馆、西安市美术馆及瑞士、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艺术馆展出。“小时候家里穷,有时候连一包洗衣粉都买不起。地里干完活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着了。那时候就特别憎恨这块土地,觉得自己怎么生在这儿,要受这么多罪?但现在,我反而感恩、热爱黄河,如果没有这块土地就不会造就我的艺术生命,是母亲河成就了我今天的艺术创作。”刘晓娟说。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延川剪纸,正是有了像刘晓娟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人,才使这种浓缩着黄河岸边人民群众农耕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绚丽绽放,也成就了延川县“中国剪纸之乡”的美誉。
(三)
“八月里来秋收忙,中塬人民喜洋洋,苹果丰收人欢唱,美好生活富乐康……”金秋时节,在延水关镇的中塬村,庄稼人挥舞着花灯、梆子、南瓜、玉米,又扭起了庆贺丰收的老秧歌。
“老秧歌中的搬水船就是黄河沿岸的民俗,传承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这是黄河孕育出的独特的民俗风情。”中塬村老秧歌伞头杨志胜说。
“每到丰收之季或遇到重大节庆之时,村里都会闹秧歌。”村党支部书记高立首说:“我们生活在黄河岸边,全村男女老少,闹秧歌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熟练。用这种古老的秧歌既反映了人民群众歌唱幸福生活的心声,也是对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一种持续传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的黄河,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在延川县城一处住宅区的半山腰上,“山云居”格外醒目地耸立着,这里不仅是民间艺术家冯山云的家,更是一座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家庭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布堆画、版画、油画、剪纸等各类艺术作品。走进院落,冯山云正在翻找颜料,而他的老伴儿,正戴着一副老花镜飞针走线地缝制她的布堆画作品。
1949年出生的冯山云,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黄河文化如那满是泥土味的黄河水,滋养浸润着他的生命,而他又用毕生的心血热爱着黄河文化。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艺术家,被中央美院已故教授、中国本元文化研究家靳之林先生誉为“黄河之子”。
“黄河边有块天书,要是认得上面的字就可找到一把金钥匙,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宝库取到宝藏,就能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听到的这个故事,在冯山云心里牢牢地扎了根,他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宝藏”的实践。
黄河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和本原哲学,冯山云的作品中着力表现的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他的巨幅布堆画作品《黄河》中,紧靠左边象征男女相合的“太极图”象征着生命之源黄河源头,一条以赤红黄组成的生命之河贯穿整幅画面,图中间顶天立地的形象,是呼儿唤女的母亲,就是黄河民间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保护之神与繁衍之神……这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黄河生命密码。
冯山云说,民俗是文化的载体,是黄河文化让今天的人们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极大富裕。我们要保护黄河,首先要认识黄河,认识黄河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认识黄河文化的精髓,黄河精神就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黄河,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一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文化之河,在延川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奔腾不息,正奏出一串串动听的时代音符。(记者 孙文珍 刘小艳 杨帆 党睿 通讯员 杨美蓉 呼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