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山东严控用水总量“红线” 农业生产连续16年增产不增水

发布时间:2020-11-17 15:21:0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孙婷婷 | 责任编辑:李培刚

山东省水利厅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省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有关情况。孙婷婷摄

山东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用水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10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生产连续16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该省优化水网工程体系,骨干水网工程总长度1459公里,设计调水能力达到20.4亿立方米,“一纵多横、两湖多库、三源多口”骨干水网工程格局加速形成。

山东省水利厅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省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有关情况。山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李光介绍说,2019年以来,该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00万亩,亩均灌溉用水量降到166立方米;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5%以上,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7.97%;规模以上高耗水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0.3%。

李光称,山东将“万元GDP用水量下降”“水资源节约集约”等定量指标纳入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倒逼水资源规范化管理。该省加强取用水计量和监测实施建设,对年取地表水1500万方、地下水500万方以上的非农用水户全部在线监测,在线监测用水量117亿立方米,占许可用水总量的87%,为实施水资源管理夯实了基础。

山东还顺应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推进省级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山东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周垂田表示,截至2019年,该省累计制修订各类用水定额1094个,涉及112个行业类别。“今年又制修订了362个用水定额,涉及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9个类别的工业用水定额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11个类别的服务业用水定额。”周垂田称,该省用水定额已基本覆盖主要工业产品、高耗水行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

“山东构建‘一纵多横、两湖多库、三源多口’骨干水网工程格局,该工程集供水、防洪、灌溉、生态、乡村文明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山东省水利厅调水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吕建远介绍说,在调水效益方面,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来,累计调引长江水46.24亿立方米;引黄济青工程自1989年通水以来,累计调水量达到126.47亿立方米,其中,调引长江水46.24亿立方米、调引黄河水66.13亿立方米(不含沿黄各市引黄灌溉水量)、当地水(东平湖、峡山水库、大沽河等水源)14.1亿立方米。

在生态效益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先后向南四湖、东平湖及南水北调工程调蓄水库生态补水3.74亿立方米,累计为小清河补源2.45亿立方米,为济南市保泉补源供水1.65亿立方米;引黄济青工程通水30多年来补充地下水约6.89亿立方米,既抬高了地下水位,又压制了咸水入侵;黄水东调工程调引黄河水入广南水库进行调蓄(蓄水已超过1亿立方米),使广南水库(天鹅湖)重现生机;米山水库自胶东调水工程通水以来再未干涸。

据了解,山东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属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十年九旱、连丰连枯、丰枯交替,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完)

青海省形成生态气象观测格局
记者16日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经过多年建设,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态气象观测格局。
黄河文化“艺术”传承
秋日的傍晚,落日余晖,黄河畔的扫帚梅在晚风中摇曳生姿,似乎在向远山脚下的母亲河遥致问候。远处,汤汤大河裹挟着黄河两岸千百年来的故事依然奔流不息。
山西黄河岸发现一座4500年前的石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偏关天峰坪遗址发现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小型石寨,为探寻石头砌筑技术在黄河东岸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线索。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