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红线 恢复撂荒地 端稳老百姓的“饭碗”
发布时间:2022-07-11 15:18:09 |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青海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端稳老百姓的“饭碗”?
6月23日,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仍果村进行了实地走访。盛夏的高原烈日炎炎,站在仍果村54.6公顷(820多亩)的麦田边,放眼望去,满眼尽是郁郁葱葱,刚出芒的青稞麦穗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一派勃勃生机。
眼下,正是田间除草、作物打药的季节。一大早,仍果村村民王桂花和工友在地里就忙活起来。三年前,村里把新增的54.66公顷(820多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耕种之后,像王桂花一样出不了远门、到外地打不了工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这里,我已打了20多天的工,每天的任务就是拔草、打药,一天就能挣100元钱呐,在家门口挣钱很方便,还能照顾到家。”王桂花说。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为了恢复撂荒地,我们对废弃地、低效地、边角地进行整治后,开展了规模化耕种,提高土地的收益。”贵德县拉西瓦镇镇长增太加说,“如今,这820多亩的区域,地平整、田成方、渠相连,是拉西瓦镇面积最大的水浇地。将这片土地流转经营,不仅可以解放劳动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太加说。
仍果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全村有80多户人家。2017年9月,贵德县投资600多万元实施了拉西瓦镇仍果村土地开发占补平衡项目,对仍果村集体58.53公顷(878亩)未利用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新增耕地面积54.66公顷(820多亩)。项目区新增耕地竣工验收后,由于属于生地,土壤肥力不高,作物长势不佳,存在撂荒现象。后期,经县政府出资,为项目区配置了灌溉涝池,增施有机肥,加大土壤培肥力度,使土壤得到熟化,目前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已达到周边耕地质量。
说起昔日的仍果村,贵德县拉西瓦镇仍果村党支部书记华青俄日记忆犹新。他说,以前他们村人均耕地只有0.13公顷(2亩),占补平衡地批下来之后,一个人现在有0.26公顷(4亩)地,现在还是村集体在经营,明年他们就可以分红啦。
位于黄河岸边的贵德县,因其气候、区位优势成为海南州人口大县、产粮大县。全县在确保1.4万公顷(21万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基础上,精耕细作,以“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原则,优化用地布局,“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王勇飞告诉记者,我们按照集约节约或者是少占、不占耕地的原则进行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耕地的,在县域内通过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做到全县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也保证一些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海南州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在“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比例低且用地需求量大”方面,认真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上榜督查激励名单,给予133.3公顷(2000亩)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在安排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列出。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占地需求和补地资源空间不匹配问题逐渐凸显。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全国“三区三线”划定,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占补平衡”,不断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省在保护耕地中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群众“得实惠”,在保护耕地中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四级调研员杨春表示,将通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推进耕地进出平衡,来促进全省55.4万公顷(831万亩)耕地和44.4万公顷(6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的同时也要保障发展。(记者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