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大 地 上 的 母 亲

发布时间:2021-05-30 13:02:53 | 来源: | 作者:王新程 | 责任编辑:李培刚

文/王新程

-01-

母亲庚子年腊月初六往生。我们为她超度后,把她安顿在屋后的柏树林边。那是一个高高的土坡,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官渡滩村塞。正月二十七,是母亲的“七七”。在我们老家,人离世后,只有过了“七七”,才算真正断了尘世之念,安心前往乐土。所以七七也算得上是告别的大日子,到那天,亲戚们都会赶来“烧七”。头天下午,我就从北京赶回老家。七七那天早晨,我们一家去墓地给母亲烧七。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七七四十九天了。虽然农历正月还没过完,但今年春天来得早,人间春风浩荡,母亲的坟还是新土,但墓碑的缝隙间已经冒出细嫩的青草。一切都在消逝,一切都在生长。这世界生生不息。母亲她正在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我始终觉得,我的母亲是属于大地的。她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外公去世得早,外婆和她供弟弟读书。差不多一长成,她就开始劳作,跟家人一起从地里刨食,把自己养大。成年后,她嫁给一个同样贫穷的农人。在大地上,她诞下四个儿女,最后存活三个。她跟丈夫在地里种红苕、洋芋、苞谷、大豆,把三个儿女养大。年轻时她个子高挑,长得漂亮,是方圆几十公里出名的美人。但土地消耗了她,磨损了她。我出生时,她才三十多岁,但仿佛已经在人世忍耐了好几十年。她在土地上一生,除了嫁给一位长相敦厚、且颇有点聪明的丈夫,生养了一群让人欣慰的儿女,其他没有什么壮举。她没穿过鲜艳的衣裳,也没说过惊人的言语。除了偶尔去城里看望儿子,她没离开过土地。土地养育了她和她的儿女,也耗尽了她的一生。85岁上,大地召了她回去。她躺进她生前一直耕种的一小片土地里。她来这世上一遭,像是一个必然,又像是一个真理。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泥土色的真理。一个像大地一样开阔、沉默、深厚的真理。

2004年,我从丹江口调国家环保总局工作,父母到北京来看我们。

-02-

我是母亲最小的儿子。她格外宠我,我五岁时都还吃奶。那时候是大集体,母亲每天早晨下地出工前,就坐在阶沿上,撩起衣襟,我人站在院坝里,头拱上去就吃奶。等我吃完,母亲才出门。近晌午,我寻到母亲劳动的地边,爬上一棵桐子树等母亲抽空过来喂奶。

那时候大集体劳动人多势众,地头点苞谷像打仗,社员排成几个个纵队,刨垄、打窝、点种、盖肥、瓮土,流水线作业,齐头并进,争先抢后。队长背着手,在壕垄间查质量、催进度。

母亲一到了晌午就开始东张西望,一看到我的小脑袋从桐花中探出来,就跟队长撒谎说解手,扔了锄头就朝我跑来。我噌噌噌从树上溜下来,撩开母亲的衣襟就开始吃奶。有天我吃得正香,冷不防头顶上一声怒喝。原来母亲离开久了,她那条流水线的社员都闲坐在地头。队长很生气,就寻过来,喝斥我的母亲。队长真凶,训得母亲直淌泪。队长恶狠狠地骂:“放不下奶头的娃儿走不远!”我吓得不敢哭出声来。也是从那时起,我就怕队长、怕干部。

当晚回家,母亲就用锅烟灰拌了煤油抹在奶头上。临睡前我掀开她的衣襟又要吃奶,被那狰狞的样子吓得大哭。我躺在床上,不敢出声,母亲坐在床头,就着煤油灯纳鞋底,看都不看我一眼。我一个劲地淌泪,觉得被母亲抛弃了。从那夜起,我就断了奶。

那是我跟母亲的第一次离别。

2017年,父亲出院后,父母回到哥哥家。那天嫂子不让母亲帮忙,大家请她坐在桌前等开饭。她仿佛有些不习惯。

-03-

多年以后,我跟母亲聊起这事,她说那晚她也很难过,感觉跟儿子分开了。她半夜起来看我,见我脸上还有泪水,梦里还在伤心地抽噎。

前面说过,我的母亲生了三男一女,最后成活了我们姐弟三个。起先,在我的头上,是另外还有一位哥哥的。只是那位哥哥在半岁时得了病,没养得过来。母亲从此得了心口疼的病,经常没来由地心疼和惊慌。我出生后,她像是得到了补偿,但同时又怕把我弄丢了,半夜里常常惊醒过来,用手探我的鼻息。我两岁时有次得了病,发烧几天,几乎不保。那时候父亲作为生产队里的匠人,常年在外走村串乡做一些手艺活,给队里挣钱。母亲带着祖母和三个儿女在家。

我病得很重,母亲着急伤心得六神无主,祖母喝道:“还不快去请医生!”母亲这才回过神来,慌忙跑去邻村请医生,一边跑一边哭。那位乡村医生行医之余,竟学做了道士。遇到病人,一般先治;治不好,转身就换上道士的衣服,做道场替亡灵超度。我母亲去请他的时候,他正在给人家做道场。母亲顿觉这是不祥预兆,哭得说不出话来。那位身着道袍的医生问她是来请医生还是请先生。我们那里,把道士、占卜的、算命的、看阴宅的都称“先生”。母亲哭着说儿子病了,请医生。那位医生兼道士说把眼下这场道场唱完才有空。母亲急得又大哭起来,求医生赶紧救儿子的命。医生让她报上我的生辰,说先测测八字。一测,问了是个男孩,连说“不怕,不怕”,让母亲先回家,他唱完道场就过去给我瞧病。母亲只得一边哭一边回家。当天晚上,那位医生真的赶来了,他给我烧了灯草,灌了汤药,烧就退了。接下来几天,吃了几副药,我就痊愈了。病愈后我一直很虚弱,母亲就又让我吃起了奶。这样就一直吃到五岁才断奶。

母亲很坚决,可能也是被队长那句“放不下奶头的孩子走不远”的话吓怕了,她一不做,二不休,断奶第二天,就给我肩上挎个布包,让我跟着哥哥姐姐去了七八里外的村小,挤坐在哥哥旁边一起听课。

这样,我一断奶就上了学。到秋季开学,我就正式成了一年级的学生。

我的老家叫官渡滩,寨前有条河,叫董河。河水清浅,游鱼如织。村人常用自制土炸药炸鱼。一只雷管点着了,朝河中央扔,轰的一声,鱼就一阵阵翻了上来,白哗哗的浮在水面上。炸鱼是很危险的事情,雷管扔早了,掉到水里,把鱼吓跑了;扔晚了,在手里就爆炸了,把人炸出个窟窿,或者炸掉半只手是常有的事。

母亲严禁我炸鱼。凡是所有危险的事情她都坚决禁止。但男孩子哪里禁得住诱惑?有一次,我跟着寨里的孩子去河里炸鱼。雷管刚炸响,就听到一声惨叫,扔雷管那个人的手炸没了,剩下胳膊茫然举着,像棵断树桩不断涌血。我们都吓懵了,随即大哭大叫起来。母亲听到爆炸声,又听到哭声找到河边,看见受伤的那孩子,呆住了。等大人们手忙脚乱把受伤的孩子抱走,她才醒悟过来,抱住我就哭,她一边哭一边使劲地掐着我的胳膊,像要掐在手里才放心。等到河滩上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她才搂着我,抽噎着回到家。

夜里,她把我搂在怀里不松手。第二天,她得知那个孩子在医院里,无甚大恙,但残疾肯定的了。她仿佛这才醒悟过来,揪住我就打。她一边打一边骂,骂我不知道天高地厚,她说人有三怕,怕天地,怕活物,怕鬼神。“你不怕我就打,打得让你怕。”她打完,又抱着我哭。

多年以后,我读到康德写的:“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地思索,它们就越能使我们的内心充满深深的敬畏,那就是繁星闪烁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这时候,我想起母亲当年打骂我时说到的怕。我想,母亲说的“怕”,其实应该是敬畏吧。敬畏星空,敬畏自然,敬畏法则,敬畏道德,敬畏生命,这是一个人苟活于世而不乱的底线。

-04-

一生都向土地俯首,把力气和心血都给了土地,土地却并未回报她。生产队里劳动一天,一个男子十分工分,妇女只有七分,跟老人和半大小孩一样。每年分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姑姑到我们家,走两个小时山路。家里的晚饭是苞谷面稀饭掺四季豆叶。父亲用筷子搅了搅,稀饭里都是四季豆叶子,看不到多少苞谷面,就把碗往桌上一顿,脸就黑了下来。他说妹妹大老远的来,不应该放这么多四季豆叶,应该多放点苞谷面。可是哪有多的包谷面呢?其实姑姑一进门,母亲就拿着碗准备找邻居借一碗米。但她临出门时拿着碗立地在门边,自言自语:“晓得别个有没得”,“借了又哪个时候还别个哦”,犹豫了好一会,最终还是没有去借。父亲那晚的怒火很久不能停,母亲在灶前垂着头抹泪,姑姑劝了父亲,又劝母亲,最后也哭了。

每到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能吃的都吃光了。山里有枇杷,村人就剥枇杷树的皮,连夜用锅炒干,用石碓舂成粉,混点草叶捏成面团蒸熟了吃。没过几天,山里的枇杷树皮都剥光了,枇杷树一棵棵枯死。母亲想杮子跟枇杷一样都是好果子,杮树皮该也能吃吧。于是剥了杮子树皮,也和了草叶做成面团子。头一个先端给饥饿的老祖母,祖母吃了一口,被噎得差点死过去。母亲吓得手里的碗掉在地上,给我的面团子也掉地上了。我虽然又饿了一顿,但总算躲过一劫。

为了一家人活命,母亲悄悄在房前屋后地角种了南瓜、黄瓜、玉米。黄瓜刚打出指头样的胆儿(我们那里把作物果实初长叫打胆儿),南瓜才开花,玉米的腰上刚冒出一缕细嫩的红樱,就被大队干部巡查到,当作割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大队干部连铲带拔,骂骂咧咧,十分凶狠。我捡起石块就要砸干部,母亲抢下了石头。我冲上去就要咬干部,母亲抱住了我。她说扯掉几根庄稼是小事,伤了人就伤天理了。

不让人活命算不算伤天理呢?我不明白,但我从此心里就开始恨那些坏官。

家家都养猪。人都养不活,猪就更难了。而有的家庭,干脆就养不起猪了。我每天跟姐姐打猪草,把猪草剁碎后用大锅煮熟,早晚各喂一顿。每户杀了猪,剖成两半边,一半边必须卖给食品站,留半边自家吃。剩给自家的半边,差不多只有五、六十斤。除了杀猪当天及春节有点猪肉吃以外,平时都没吃过肉。但菜里总得有点油星子。母亲把猪肉切成舌头样的长片,炒菜前将肉片放在锅里煎一下,眼见锅底有点油出来,赶紧把肉片提起来,把油滴尽,又挂起来,下次继续使用。薄薄的一小片肉一般用20天。我们正长身体,馋得很,看着母亲把肉片放在锅底煎油,就盼肉片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浸出两滴油。每次母亲几乎是坚定地把肉片从锅底捞起,我们眼巴巴地看着她把越来越瘦的肉片挂在碗柜旁边的铁钉上,嘴里就涌出许多清口水。

2015年10月4日,父母、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在重庆参加侄子王翼婚礼,左一为姑姑、左二为舅妈、右一为姑父、右二为舅舅、右三为父亲

-05-

艰辛的日子也有意外的惊喜。遇上农忙,则会有饭团子吃。那美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大集体劳动,三月点包谷,五月插秧,六月收麦,九月割稻,抢种抢收,那是一刻也耽搁不得的。每到这些农忙的时候,生产队会集中做午饭派人送到地头给社员吃,这样就省了社员回家吃饭的时间。每天天黑,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放下农具,从怀里掏出一个手巾包,就着油灯,小心翼翼地把手巾打开,里面是一个紧实的饭团子。每每这时候,母亲脸上的神色就是神秘的,也是得意,像从人世里偷到了一个宝贝。她把饭团子掰三块,我们姐弟仨一人一块。那时候生产队也是举全队之力,饭团真是香,苞谷面里还掺着白米,那是要等到过年或家里有客人时才能吃到的。我们拿在手里就迫不及待地吞下去了。有一次,饭团里还破天荒地夹着些肉丁酸菜末,使整个饭团都浸着肉香。就是那点肉香,让我们姐弟仨舔了半天手指头。那时候我们都盼着农忙。农忙是我们额外的节日。多年以后,我在跟一位婶娘的聊天中,才得知,农忙时节每个社员在地头吃到的大锅饭是限量的。母亲是忍了饥,吃了半碗,就把剩下的饭捏成团带回家。怪不得她每天回家都疲惫不堪,农活太重,又吃不饱,她回家时完全是接近忍耐的极限了。

遇上赶集,母亲回到家,会从衣袋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粒水果糖——只一粒——就是那种七八十年代,乡村供销社里常卖的那种一分钱一粒的水果硬糖,琥珀色的——偷偷递到我的手心,像地下党员交接情报,并给我使眼色不能让姐姐和哥哥知道。我把糖紧紧攥在手里,像握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我跑到没人的地方,悄悄剥开糖纸,把糖粒放进嘴里,久久地噙着,舌头时轻时重,生怕吮轻了,甜味就跑了;又怕吮重了,糖一下子吮没了,糖纸也不舍得扔,蔵起来用舌头舔,也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我一次又一次秘密地吃下她买来的糖果,有一次,忽然良心发现,把糖让给她也尝尝。结果她答:“尝过了。”我惊问她怎么尝的?她不好意思地说:“赶场回家的路上,悄悄剥开糖,舔了几下糖纸。”

2019年三月初一,母亲83岁生日,儿孙们为她祝寿,我们姐弟仨向父母敬酒

-06-

一辈子耕种、生养、劳碌、忍耐,低眉颌首孝敬婆婆,谦卑柔顺侍奉丈夫,呕心沥血养育儿女,温良慈和对待亲邻。官渡滩的六十多年,从来没跟人吵过架,从没对人红过脸,连妯娌和姑嫂之间,也处得像亲姐妹。

她常说人一世不好过,要学会低头。

哪里只是学会低头呢?她一辈子都在低头中度过。

一生中跟父亲吵过两次架,都是因为我。

那是我十岁那年,大年三十,我没上山放牛,想用干草和麦秸敷衍一顿。父亲不同意,我就顶嘴,他就打我。我性子特别倔,任他劈头盖脸地打,一声不吭。父亲更气,让我跪下,我不跪,他操起扁担又打我,我就往后山跑,他在后面追。我没有去处,就往姑姑家走。走了两个小时,沿途见人家都在放鞭炮过年,而我却被赶出家门。我边走边哭,走到姑姑家时,眼睛都哭肿了。

初一早晨,姑姑送我回家,见母亲坐在门口抹泪,一见我们,就赶紧迎上来。父亲站在院坝里,悻悻的想过来搭话,我横了他一眼,不理他。父亲把我赶走后,母亲非常生气,跟父亲大吵,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都没做。她不知道我去了哪里,整夜都在哭泣。

母亲看到我,哭着说:“一个人不认输,不低头,这一辈子怎么走下去呢?”

谁说我一辈子不低头呢?多年以后,她在我怀里咽了气。我把她放平,长久地跪伏在她床前,额头贴地,想倾听大地传来她离去的足音。她的儿子曾经那么骄傲,以为只要努力,就无所不能。但命运挫败了他,夺走了他的母亲。这个失败的儿子,在母亲临终时刻,终于向命运低下了头颅。

2017年9月14日,父亲在官渡滩老家高血压发作后摔倒,我们立即接到重庆,住进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受到我兄长般的朋友李华副院长悉心治疗和亲切关照。那段时间母亲寸步不离,在医院照顾父亲

-07-

算起来,我比村里的孩子多吃四年母奶,得母亲的恩情比常人深。拜母亲所赐,自两岁那次病痊愈后,我就正常了。砍柴、背水、打猪草,也比别的孩子麻利,且力气大。上学下学每天十几里山路,我赤着脚也比别家的孩子跑得快。在学校无论语文还是数学,样样都第一。冬天里寒风凛冽,我单衣单裤也不咳嗽不打喷嚏。有时候惹恼了父亲大人,他拿竹刷条打我,打得再狠我也不吭一声。一句话,我像官渡滩所有农家的儿子一样,粗糙、皮实、生猛地成长起来了。

我本来可以跟村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念了小学,再勉强念个初中,等骨头养硬,就下地劳动,成为一个种地的好把式,娶上一房丰肥的媳妇,养一群儿女。人到中年时也许会随着打工潮去广州或者深圳,去工地下苦力,搭钢架、制模,或者进厂里旋鞋跟,以种种劳苦的方式挣点血汗钱,然后在官渡滩,扒掉老房子,在马路边起个楼房。

但我念书实在机灵。老师教的课也有趣。我很害怕自己像村里的男人那样在土地上把一生耗尽。虽然我未曾像一个正劳力一样在土地上劳动,但心里已经对这种生活十分厌倦。我只有认真念书,才能躲在教室的屋瓦下,避免日晒雨淋的命运。我门门功课都满分,父亲觉得念书这事也算靠谱,无心插柳,说不定这还是个正途。

母亲没念过一天书,可以说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她非常敬重念书的人。我上了村里的小学,成了一个学生,她把我的学习也看得很重,连带着对我也客气起来了。

每天夜里,我在油灯下做功课,她搬张小板凳坐在旁边,静静地缝鞋子。缝鞋子于我的母亲,真是一件好事情,她陪着母亲消磨了多少时光啊。她埋头仔细地抽针纳线,这事单调枯燥,无休无止。我有时候抬起头看她一眼,正遇上她也正看着我,母子俩眼神在交汇间,仿佛得到了鼓励和期许,于是又安心埋头学习。

有时候母亲傍晚才从地里收工回来。天黑尽了,她点着油灯做饭。我把小桌子小板凳搬到灶前,就着跳跃的火光写作业。一边写一边往灶膛里添加柴禾。母亲在灶后忙碌不一会,锅里的香气就升起来了。我忍不住咽口水,母亲用锅铲铲上油渣给我,我拈起放进嘴里,又香又烫,就解了馋,赶紧又低下头去,就着火光继续写作业。

遇上有雨的日子,生产队不出工,母亲留在家里,做一些平时因为忙碌而顾不上的活,裁豆子,剥苞谷,补衣服,缝鞋子。山里女人的一双手,从没有真正闲下来的时候,放了锄头镰刀,又拿起锅铲针线。她坐在门边,埋着头认真地干活。我在她身旁的小木桌上看书、写作业,娘俩共同就着门外的天光。那雨天的天光,也是不甚明亮的。母亲坐在门边,在天光的映照下,像一幅剪影。

有时候,我悄悄抬头看母亲,看她正入神地绱鞋底,或者绗鞋面——鞋尖的关键处,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外面风雨琳琅,无休无止。直到暮色降临,屋檐水嘀嘀嗒嗒地响,天渐渐暗下来。我忽然就有些懊恼,有些焦虑也有些哀伤。焦虑是因为成长如此缓慢,那哀伤,而感到时间易逝,与母亲相伴的一天就随着暮色降临就要结束了,而下一个雨天又不知何时到来。

但不管怎么说,童年的雨天,是我和母亲的的节日。

我十岁时从黎家村小毕业,考入区重点中学一一双河中学,初一时在学校留影。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08-

我们姐弟仨同时上学,开学时经常凑不够书学费和生活费,只得四处去借。父亲会一些乡间的手艺,譬如修轧面机、补油桶子。农闲的日子,就走村串户挣点手艺钱,交给队里,余下的就留下来,偿还欠下的书学费和生活费。母亲还钱总是很准时。她总告诉我们,有难时人家帮一把,要记情;以后长出息了,一定要还别人的情。

村小在离家七、八里外的地方。我放学时遇雨,穿着布鞋趟水回家。母亲非常愤怒,抓过竹鞭就朝我抽打,我满脚泥水,被打得双脚跳。姐姐大呼“弟娃儿快跑”,我偏不跑,仰着脖子让她打,一声也不吭。想到她夜里千针万线缝出来的鞋,被雨水一泡,就层层烂掉,我也很后悔,一边挨打一边流泪。

那是我上学后母亲唯一一次打我。

自那以后,无论天晴落雨,我上下学都打赤脚。一出门就把鞋脱了放到书包里,撒开腿就跑。跑到学校门口,再穿上鞋。姐姐心疼我,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人的脚就得沾地,沾泥土,泡雨水,大地补人啊。

多年后我为人父,对着星子一样的女儿,含在口里都怕化了,遂想起童年沾满泥水的双脚被她打得乱跳,想到从此后我赤脚在那条路上跑了五年,风雨无阻,想到她说赤脚走在大地上是大补,就有些疑惑:我或许是真得了大地的补养恩赐,年过半百,我从没穿过秋裤、棉靴。大冬天里,当人们穿戴得严严实实,像熊出没,而我干练抖擞,从不畏严寒、怕疲劳。

这是你给我的恩惠,母亲。

有一日,父母来京,周末的午后,我忽然轻狂,拿出我的一些证书给父母亲看。母亲看那些大大小小、印制精美的各色本本,就很喜欢。她拿在手里反复摩挲,粗糙的手擦挂得证书的缎面扑哧扑哧地响。我告诉她每个本代表什么,她就又茫然了。父亲认得那些高级职称、领军人才、博士博士后的字样,同时也知道那几个大学都是很有名的,于是又很得意。我笑说这点出息都是二老打出来的。母亲似乎这才记起她也打过我。她似乎有些糊涂,喃喃地:“啷么会呢,我啷么就打你了呢?”她一边说,一边摊开手看,仿佛不相信她的手曾经握起过竹鞭子,抽打过她的儿子,一时间好像非常惭愧的样子。

2015年10月4日,侄子王翼结婚,父母从老家来重庆参加婚礼。长孙王一、次孙王翼均已成家,父亲高兴得开怀大笑,母亲也开心,但却温和平静得多。

-09-

母亲还有一次跟父亲吵架,是因为我年少时的亲事。

土地下户后,一家人总算能吃饱了。人一吃饱,就有了不一样的理想,甚至有些好高骛远,具体就是,十五岁那年,家里为我说了一门亲事。

我们那地方,一直以来时兴娃娃亲。村里好多孩子十五六岁就订了亲,两家走亲戚,要走到男女双方到了婚龄,扯了证并行嫁娶之礼。也有的订了亲,等不到婚龄,也通过郑重的嫁娶成了家,生儿育女。证不证的,就不管那么多了。

我的对象是个害羞的小姑娘,比我还小半岁,长得很漂亮。她的父亲在乡里工作,是很好的家庭。就亲事论,这在全乡也数一数二,我们家算是高攀了。下了聘礼,就算结成了亲家。那年春节,我这个未婚小女婿,由父亲带着,去小对象家拜年。我的父亲很满意我们跟这个富裕家庭结亲,他指望我的岳父日后能提携我,顺带帮补帮补我们这个家庭。一家人就这么怀着希望,把这亲事走下去。

但拜年时出了一点状况,毁了父亲给我设定的好前程。正月初二,我穿上新衣服,背着背篓,由父亲领着去拜年。背篓里装着拜年礼物,系着红纸的猪腿,糍粑,粉条,酒,还有给小未婚妻的新衣服。说是给未婚妻的衣服,其实也就是稍大码的童装,我记得是件桃红色的小外套,衣领滚着连,胸前绣着好看的花。一切都正常,甚至是喜气洋洋。却被我上个厕所就把事情搞砸了。

那天吃过晚饭,我上厕所,踩虚了脚,掉进了粪坑。我在坑里喊“救命”,父亲和我的岳父听到喊声跑出来,见我正在粪池子里扑腾,惊呆了。他俩把我捞上来,父亲带我到河坝冲洗,一边冲洗一边骂我丢人丢到家了。我穿上岳父借给我的衣服走回他家,站在院坝里,不肯进门,我浑身发抖,身上还有一股臭味。我觉得糟透了。天快黑了,院子边的菜地里,白菜顶着白雪,立在暮色里,说不出的寒冷和孤寂。暮色从天而降,像要把黑而老旧的寨子吞没。寨子周围全是黑乎乎的大山,你不知道世界在哪里,世界也不知道有这么个黑乎乎的寨子。这时,我看到那个小小的未婚妻正掀起窗口的塑料薄膜悄悄打量我。我又羞又恼,无地自容,真想转身逃跑。

因为这个意外,当晚父亲决定带我回家。一出家门,我就跟父亲说我要毁婚。父亲坚决不同意,他本来就气,一听又骂。

夜里我躺在床上哀哀哭泣,像五岁那年断奶时那样哀伤。母亲半夜里起来,听到我的哭声,她也流了泪。母子俩就那样相对而泣。忽然母亲大怒,这怒火不是朝我,而是对父亲。母亲暴躁地跟我父亲大吵。她一边哭一边骂我的父亲,骂他狠心,把儿子往粪坑里逼。这一骂,把父亲也骂得软了心。天亮后,父亲涎着脸去了媒人家,请媒人去女方家商量退婚。几天后,媒人带来了岳家退回的礼物:小未婚妻的新衣服,用剪刀剪成了片片;腊猪肘里被戳了许多洞,洞里灌了煤油。

这退回的礼物让我的母亲很久闷闷不乐,父亲更是好些天都不理我。

我母亲从不负人,但她在儿子的事情上,是终于负人了。在乡间,一家姑娘订了婚,又被退婚,是丢家族面子的事情。母亲对此一直怀着愧疚。然而人家家底旺,姑娘又实在漂亮,不久就有好人家去提亲,那户人家比我家强,儿子也比我长得俊,对方挣回了面子,气也消了。

父亲始终不敢跟那家人打照面,而母亲见到,也是谦卑而羞愧。倒是那位姑娘,因为有了更好的着落,又知道我后来出去工作,跟她注定凑不到一块儿,很是深明大义,觉得当初毁了婚约,应该如此,是命定的。

多年后,我回乡时遇到一场亲戚家的喜酒,在喜宴上看见了当年的小对象。当年那个漂亮羞涩的小姑娘已经年至半百,成为一个健壮爽朗、大方得体的农妇了。岁月的劲可真大啊!那一刻我真有点百感交集。她犹疑了一下,随即不卑不亢地向我打招呼。我想起当年的窘相,克制住羞愧,也向她问候。我俩掏出手机互留了电话,加了微信。她问候了我的母亲,她说,她这些年来,一直称我的母亲为姨。

心里的芥蒂就这样化了。

分别后我忍不住想,如果当年没有那次“粪坑之变”,现在又会是怎样的呢?

2018年端午节,陪父母在南川大观十二金钗玫瑰园看花。母亲看到宽广的园子繁花盛开,直道"好看!好看!"临走时却又悄悄叹息:这么大一片地要是种苞谷,该收多少挑啊!

-10-

二十岁那年,我参加工作,在一个乡的财政所当农税员。报到那天早晨,父亲跟母亲一起送我到车站,让我搭车去那个乡报到。母亲早早为我打好铺盖卷,搁在背篓上,用绳子扎紧拴牢。背篓里放着洋瓷面盆、茶缸、口杯和几件衣物,几本书。母亲躬身背起背篓。我要背,她不让,说怕把我衣服弄皱弄脏了。那天我穿戴齐整,白衬衫、灰裤子、白跑鞋,肩上挎了一只人造革的灰皮包。从外形上看,还是一个干净斯文的学生,但在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干部了。我跃跃欲试,父亲也很兴奋。父亲常年走村串户,比村里人多些见识和主意,对俗世的普通生活,也有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他头脑明白,也善谈,无论跟什么人相处,在进退上,他都能保持恰当的分寸。那天早晨我们一边赶路,一边听父亲侃侃而谈,他恨不得这一路把满肚子的见识和主意都倾倒给我。我一边听,一边不住“嗯嗯”答应。母亲背着铺盖卷跟在后面,一声不响。

去车站的路有十几里,其中一段要经过我家的一片庄稼地。走到地边时,母亲说她要去地里砍边,让父亲把我送到车站。砍边是犁地前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把地边的蒺藜和野草砍下,把地边收拾净。砍边一天下来,人的手常常被勒得满手茧节,指头、手掌被棘刺、草叶割扎得鲜血淋漓。

其时父亲正说到兴头上,就提出让母亲一起送我到车站,不急这半天。母亲说,“我先砍净,你从车站回来,明天正好套牛犁地了。”父亲不耐烦地说:“就半晌午,那些刺藤和丝茅能长到哪里去?”母亲低头柔声说:“耽搁不得呢,白露眼看就要来了。白露一到就要下荞种。”

父亲就不耐烦了,他挥挥手说:“去嘛去嘛,你去嘛。”

母亲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她从肩背卸下背篓,换到父亲肩上。我说我背,她还是不让。父亲背上背篓气哼哼地走上前了。

母亲帮我把书包的包带理正,迟疑一会,说:“去了那边,要勤快,力气使了力气在。”我赶紧答应“嗯”。她又说:“莫做强人,莫出头。”我赶紧又答应。她想了想,再说:“要有良心,”说完这句,她顿了顿,又说;“莫像从前那些干部。”多年前的情景又回来了。我郑重地说:“妈,不会。”她就转了身,拐进旁边的小路。

我追上父亲,他不满意地说:“我还不晓得你妈,她就是怕见人,不敢跟人说话。由她。由她。我们走。我们是去见世面。”

父亲还在不住地说着什么,但我什么也没听进去。我看见母亲沿着小路下到沟底,顺着一条土埂进到我家地里。那时候是九月,苞谷已经掰过,苞谷杆也已砍倒,束成捆,有的垛在地边,有的盘在乌桕树干上。土地空了下来,也歇息下来。等白露一到,就下荞麦种,开始新一轮的耕种和收获。秋风起了,山里有些凉。风顺着沟头吹下来,浩浩荡荡地吹到沟尾,满沟是波涛一样的风声。地里的乌桕树、油桐树枝叶被风吹得哗啦啦响。风过了一阵,又来一阵。丝茅、野高粱、和灌木伏下去,又回起身来;又伏下去,又回起身来。我的母亲走进地里,风吹来时,她趔趄了几下,等风过去,才又站稳。

土地一年四季被草木庄稼覆盖,只有这时候,才裸露了出来,满沟满岭都是板硬扎实的褐色。我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母亲在地里忙碌,她暗黑色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成了指肚样的点在地里动来动去,最后,融进了无尽的褐色土地,看不见了。

那是我与母亲的第二次离别。自那以后,我在路上一步一步朝前走,从乡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地区,又从地区到市里,最后到了北京。我的母亲她一直留守在地里,与土地相互厮守,相互消磨,相互损耗,相互依靠,相互养育,相依相存。

后来我读到许多赞美乡村的诗文,那些文辞华丽的文字赞美土地,赞美农民,赞美金黄的果实,那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让我觉得非常矫情。真正的乡村哪有那么多美?是母亲让我知道,庄稼的长成,是农民把泥土掰开揉碎,一点点吞下去,那些苞谷、大豆、稻谷、小麦,是他们喉咙里长出的果实。

-11-

刚入伍,工作没有白天黑夜,更不用说周末了。那正是乡里的工作都横行的年代,追农税,大放干田,样样都强得不得了。尤其是追计划生育,干部潜伏在计生工作对象户附近,抓到男人就拖走结扎,抓到女人就拖走打胎。有些对象户男人妇女外出躲藏,只留老人和孩子在家。干部上门,让交人。交不出人,就赶人家牛羊,遇到对抗的还会动手打人。

一个对象户,女人怀孕都快足月,夫妇俩都躲到外地,只有一个老太太和两个小孙女在家。联防队抓人没抓着,牲口圈里也空了,就上炕把人家腊肉割下来放大灶上炖,劈了大衣柜当柴禾。我那时年轻,没见过世面,看到涂着红漆的衣柜被砸散,劈成木片扔进灶膛,灶膛里腾起火焰,泛起一股浓烈的油漆腥味,像是血在燃烧,我当时就吐了。一个干部当场批评我蔫巴屁臭,是撇火药。在我们那里,撇火药不炸,就是不中用的意思。

那段时间,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场行动。我非常苦闷,脑海里总是出现红漆大衣柜在灶膛里燃烧的场景,仿佛又闻到那股油漆燃烧的浓烈腥味,胃里就一阵翻腾,想吐,也吃不下饭,人也黄皮寡瘦,蔫梭梭的。但我又担心领导看轻我,非常失落。我准备克服情绪,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渐显示身手,慢慢跟上形势。

有一天,下着雨,联防队出去执行任务了,领导让我留在乡上写报告,没随队伍出去。一位同事告诉我,有两个老百姓在找我。我下楼,见父母站在乡政府院坝里,我又惊又喜,跑过去叫了爸,又叫了妈,问他们怎么来了。他们见了我很高兴,尤其是父亲看到我穿着农税员的蓝制服,戴着大盘盘帽,就说该穿这身去照个相。

我把父母请到楼上我的房间。给他们倒上茶,我问:“又不是学生了,你们怎么还来看我嘛?”

父亲说没么子事,儿子吃国家饭两三个月了,我们过来看看长胖没,看国家饭养人不。你妈也想跟你摆摆龙门阵。

父亲说完,看着母亲。

母亲说:“你说,你说,还是你说。”

父亲站起来把门关严,就安排母亲:“你说事情,我说道理。”

母亲就说,有干部去了官渡滩,把怀孕的祥明婶抓走了。祥明叔上前抢人,被一群干部围着打,把肋骨打断了。祥明婶还是被抓到乡上,肚皮头的娃儿遭打丢了(堕胎)。听了母亲的话,我像一个同谋的刽子手,心跳到嗓子眼,手也发抖了。父亲说:“哪里的形势都一样。但天有天理,人有人心,哪怕你当了干部。”说完狠狠地剐了我一眼。我难过地说“我没做什么”。父亲又说:“我的儿子我相信。虽说手杆拗不过大腿,筷子拗不过门方,但脑壳长在各人(自己)肩膀上,碰到事情多动脑壳,少动手,有些事动手就有罪。”我赶紧答应。

母亲说:“不管啷个说政策,那是人命啊,祥明叔好好一个男儿汉,打残了……还有那个娃儿,尽管还没成人,那也是一条命啊……啷个下得了手……”父亲忿忿地说:“狗热的!从农村出来,还反回去整各人的人(自己人),这种东西,不如就留在老家种苞谷!”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请父母到场上的面馆一人吃碗面,就送他们赶下午车回家。汽车载着父母开走了,我站在冬雨里,十分惆怅,但心里也想明白了。

好在开春后,县财政局一位领导来乡里检查,当场表态,要把我调到局里。从此我就离开了基层。但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只要一想起那段追计划生育的经历,我的胸腔里就哽起一口泛着血腥气的油漆火焰,吞不下,也吐不出。以后的工作不断变换,离基层也越来越远,虽然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机会少了,但父母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响起,警醒我始终做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1990年,父母跟叔叔婶婶在官渡滩堂屋前照的大合影。母亲穿着蓝布衫,包着绸帕,当时只有53岁,但看起来已经很老了。自那以后,我就每年在城里的商场给父母买一二套衣服。我跟兄弟姐妹们站在最后一排,当时怎么留那么长的头发呢?

-12-

母子一场,就是漫长的相互守望。我幼时,母亲担心我们在人世失散。当我长成彪悍壮实的小伙子,她又担心我辛苦,担心我孤单,担心我在广阔的人世受委屈。

那一两年,我从乡财政所到县财政局,又到县委办,后又下派到区公所,工作非常拼命,非常辛苦。在财政局工作期间,我遇到了李红。25岁那年,我跟李红结了婚。我们那里有个说法,一个人的命运分成两段,一段是婚前,是父母给的;一段是婚后,是伴侣给的。婚嫁后,前半茬命运就到此为止,新的命运开启了。

我跟李红在县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也就是请双方的亲友和同事吃了顿酒席,给来宾发点喜糖。父母当天也来了,他俩都很激动。我跟李红向父母敬茶鞠躬,在他们面前深深俯首,起身时看见母亲眼里忽然含了泪花,她在李红手里塞了个红包,攥紧李红的手,哽咽着说:“我放手了......我放心了......我放手了,我放心了。”。

从此我开始了另一段命运。母亲不再为我担心了。

2003年,我下派到丹江口工作,父母到北京看孙女,那时春语刚开始换牙,我的父母也还年轻。

-13-

那些年,真是顺风顺水,样样努力都有收获。我从县里调到地区,又从地区调到市里,又从市里调到北京,期间,又几度下派、挂职,一步一个台阶,可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母亲以一个农妇的秉性,把这些都归结于祖宗和土地。她认为这都得益于祖坟葬得好。我每进一步,她都要父亲买丰厚的纸礼,郑重地烧给祖上,以谢祖上荫泽护佑之恩。我从市里调到北京,她甚至拜谢了土地菩萨,她觉得这都是来自土地神衹的福祉。

对她来说,全世界加起来,就是官渡滩、酉阳县、黔江地区、重庆市以及北京串起来的一条线。她的儿子是这样一步步走过去的。她觉得她的儿子走的是一条阳关正道。她并不觉得荣耀,只是安心。

我每到一个地方,我的父母都去探望。到机场接他们,看二老一人拉着一只行李箱,风尘仆仆出来,脸上挂着日光晒出来的笑容,爽朗得就像秋天地里的庄稼。一到家,母亲就从箱子里一件一件往外掏她带的宝贝,风萝卜,腊肉,香肠、豆腐干、鲊海椒,她把地里一年四季产出的宝贝,悉数带到儿子跟前。李红很喜欢这些东西,女儿也十分雀跃,她拍着手说奶奶把农家乐搬到家来了。

父母来家的时候,我每天推掉应酬,下班就回家,陪父母聊天,跟母亲下厨房做她带来的土菜。有天进了家门,就闻到香味,我寻着去厨房,灶上的铁锅里噗哧噗哧炖着腊肉风萝卜,母亲正埋头在砧板上切豆干丝。豆干丝是我们家乡的特产,自制的豆腐熏了一个冬,熏得又绵密又铁实。豆干先是打成薄片,再切成麻绳细的丝,煮在汤里,豆干丝柔韧细匀,汤像牛奶一样浓白香醇。切豆干丝是考技术、也考耐心的一项手艺。平常人家很少吃,只有讲究的人家或者宴席上才有这个。我非常喜欢吃,母亲每年就熏不少豆腐干,千山万水带过来,做给我吃。但她年纪大了,手不灵巧,眼睛也不好了。哪天她切得十分认真,也费劲,像一个笨学生在做一道难题,切得战战兢兢的,但那场景让我十分安心。窗外的天光照进来,照在母亲身上,窗前的母亲成了一道剪影。我站在厨房门口,仿佛年少的时光又回来了。

有朋友在酒楼请二老吃饭。父亲兴致很高,能讲,也能喝。但母亲一直安详温静,也不怎么吃菜。好心的朋友点了些好菜,热情地劝他俩,她也不怎么积极,倒是对燕窝有些喜欢,称“那个稀饭熬得亮晶晶的,还好吃”。(后来她到了最难的时候,我们买给她燕窝,她却心痛我的钱,不肯吃了)。回家的路上就感慨,说有些东西名号大,花钱多又不好吃,以后还是多带些土菜来给我吃,也分些给我的朋友们。父亲打断她说:“北京人哪里吃你这些土货!”母亲说:“人的肚子,还是要吃自家地里长出的土货。”想了想,又喃喃地说;“凡是对我儿子好的人,我都要好好待。‘’

父母每次去城里看我们,都来去匆匆,说离不开家,离不开官渡滩。又说城里的房子离地千尺,不接地气。我们初去北京时,住的小两居,后来搬到三居室,等到我们住进了有小院的房子,双脚可以踏在大地上了,我请二老定居下来,母亲又谢绝了。她说这地跟官渡滩的地不同。这地只长花草。官渡滩的地长稻米菜疏瓜果。她说人的脚要踏在土地上,才扎实。土地补人呢。

有一条航线穿过官渡滩上空。每每听到高空中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大地上的父亲和母亲就抬起头来,眼望白鸟样的飞机越过官渡滩后山,向北飞去,父亲就会确定地说:到老幺那里去的。母亲往往同意她的意见,因而总会附和一句:“是到幺儿那里去的。”

我们山区山高路陡,搬运东西都靠背篼。后来我们给父母买了拉杆箱,母亲每次来去都习惯了拖箱子。

-14-

我刚去北京时,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有时候也好高骛远。工作的种种优越之处,我很享受,京城的那些排场也让我过瘾。起初父亲很为我得意,他看见经常有人围着我奉迎,这中间,又有人对我毕恭毕敬,他认为我有头脑,有出息,很长他的面子。母亲却不怎么说话。过了些时间,两人都有些忧心忡忡。

有天深夜里回家,天下着大雨,父亲窝在沙发里打盹,母亲坐在沙发的另一边,两手交握着在膝上。她显然有些不安。电视关了,灯开得暗,台灯的光晕刚好照着她的身影。那一瞬,我有些恍惚,仿佛从前的日子又回来了。我换了衣服,在她身边坐下来。她显然有话要说,但似乎没想好怎么说。她犹犹豫豫的,忽然说:“我们从地里出来不容易……我们不图闹热,图扎实。(那些人)跟我们无亲无故的,天天黏着……还不是想把你裹坏……你要是着裹坏了,我啷个办呢?”

我有些好笑,笑母亲小题大作,也笑她不懂世界,不懂人情世故。这其实就是成功呢。想不起当时我说了句什么话,母亲一听,忽然哭了,她一边哭一边说:“我们从泥土长出来的人,就要有泥土的样子......你想要学坏,不如回家跟我种地。”

现在想来,那个夜晚真是惊心动魄。她以一个母亲的直觉,敏锐地嗅到繁华处的危机,又以一个农妇泥土般朴素的智慧提醒了我。而我真的是后知后觉。我惊异于她的智慧的同时,也惊异于她的果敢和坚决,以及她取舍进退的原则。

第二天早晨上班时,父亲送我上车。他说,你妈昨晚没睡,哭了一夜。我心里一惊,又故作轻松地问,是不是李红不小心得罪她了,或者是春语调皮?父亲说:“不是,儿媳跟孙女都好得很。你妈没文化,讲不出啥子道理。我也是老实人说老实话:世上有两种角(Jiao)角色(酉阳话,狠角色的意思),一种站得高,一种扎得深。我是个农民,也经事几十年,道理放哪里都一样——站得高的不如扎得深的。站高的时候有人捧……但我们不图大富大贵,就图个扎扎实实。

我激流勇退了。我申请调离先前那个炙手可热的岗位,换到另一家单位。新的工作平静、扎实,但也十分艰辛。我非常卖命,同事们也十分努力,几年功夫,一个年收入1800万的单位,就被我们拉扯成28亿收入的业内知名企业。35岁那年,我成了部里最年轻的正司局级领导干部,并且多次被评为先进。

我在新的单位,每每签下数十亿一笔订单的时候,我的母亲她在官渡滩的地里种苞谷、种红苕、种洋芋、种青菜。秋天里她提着竹团篼在地里捡豆荚,豆子落进土里,她小心地一粒一粒抠出来淘净晒干。她跟父亲吃简单的饭菜,穿朴素的衣裳,待人处事温静安详。父亲试图用一把苞谷籽和一仓苞谷籽跟她打比方,让她知道我为国家挣了多少钱,她完全不得要领。在她有限的认知里,百元、千元乃至万元有多少,她是知道的。超过了这个数,她就茫然了。

她养育了两男一女,两个儿子都很努力,我的姐姐虽然念书不多,但也嫁到一个好人家,过得不错。亲邻奉承母亲有福气,母亲就安详温和地说:“就是糊口。全靠土地保佑,全靠你们大家担待。”

父亲历来像个干部。自从儿子当了干部后,他说话做事就更有干部派头了。母亲总是怕他说话得罪人,经常给他打圆场。哥哥有时候也不免急躁和粗暴,母亲就要批评,让他对人要和气。我们给她钱,起先她不要,说在官渡滩有钱也花不出去。但大家执意要给,她就收下,也舍不得用,全藏了下来,待孙子们有需要的时候,她又全拿了出来。村人和亲邻,不管谁有了难处,她看在眼里,都能极有分寸、不伤人自尊地给予帮助。官渡滩六十多年,她从没跟人吵过架,割过裂(闹纠纷的意思)。

她种出的粮食和瓜菜,一袋一袋地托人往城里带给孩子们,新米、新豆、土豆、萝卜。吃不完的豆角青菜,她晾干腌制成干菜、酸菜,带给我们。她知道儿女的胃,想念的还是故土长出的东西,她的双手晾制的东西。这些东西温养着我们的肠胃,也塑造了我们的品德。无论走得再远,再努力,都不敢再轻狂了。

2015年10月7日,母亲在重庆冉家坝。那段时间父母亲在城里哥哥家小住。那天我们陪她去走一家亲戚回来,母亲有些累了,就在小区的树下小坐歇息。母亲一贯慈柔,但这张照片却有些凌厉之色,让我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对我的教诲。

-15-

2017年,我打算辞去公职,自主创业。这事首先要取得家人的支持。第一关是夫人和女儿。如果娘俩反对,估计我也下不了决心。好在李红很开明,也懂我,她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坚定地支持我。春语正念高中,像她这样的孩子,满脑子都是新世界与新时代,对公务员、官职这些东西,本来就不以为然。听说我年近半百,还要炒了工作,出来单干,马上毫不犹豫地表扬“老爸又帅又棒”。我逗她如果老爸挣不到钱养不活自己怎么办?春语爽快地说“没事,我养你。”我心头一热。

第一关毫无悬念地通过。

接下来五一放假,我跟李红回官渡滩看父母,准备过第二关。

父亲耳朵几乎听不到,没法交流,所以开始只能瞒着他,不能让他知道。我知道母亲这一关难得通过,但我的离职又必须征得母亲的同意。

我走到母亲身边,小心翼翼地说,我想离开部里,自己出来做点事情。

母亲看了我一眼,显然有些不信,她的儿子都到北京工作了,现在忽然说不做就不做了。这可能吗?她问你不当官了?

我笑笑:“你不是说,当不当官不要紧,要紧的是为老百姓做点好事情吗?”

母亲说那是。又问:“你想做点那样事情嘛?”

我说,想做点更实际的事情,老百姓更需要的事情。

母亲说好啊,又问:“还是在北京做吗?在你那个部里的办公室做吗?”

显然,她没意识到我的决心。我告诉她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做事情,而不是指挥别人做事情。部里不给我房子,也不给我发工资。我会自己盖房,或者租房,白手起家。

这又超出了母亲的想象,她懵了。我就用哥哥开的公司给她打比方,她忽然就明白她的小儿子要自己摘掉国家干部的帽子,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无异了。她一下就哭了,边哭边说:“原来你要当个体户,要打工,你要把工作都打脱……我辛苦盘(供)你读书……”。

看到她伤心的样子,我也很难过。但我的决心已下,就只有耐心地告诉她,我想做的事情是怎样的,会有多少人受益,我会怎么快乐,对我们这个家庭会怎么好。但她仍然哭泣不止。

母亲不同意我辞职,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没想到她的反应这么激烈。我很不是滋味,甚至有些难过。李红使眼色让我出去走走,她跟母亲聊聊。

我出门去,沿河滩边走了一会。回去时,见母亲还在抹泪。我站在一旁不敢做声。李红朝我使了个眼色,好像有戏的意思。母亲抬头看我,使劲把眼泪抹了,说了一句硬气的话:“如果你开公司挣不到钱,就回来种苞谷,你在前头打窝,我还能在帮你点种、盖肥。饿不死人。”

李红忽然眼含泪花。

我忍住了泪,问她,妈,你还不相信我吗?

她说相信,只是不吃国家饭了,各人(自己)找饭吃,苦累得很。好不容易从官渡滩走出去,这一瓜瓢,又打回官渡滩了,打得样(啥)都没得了,跟出滩前一个样了。

我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对她说:“相信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跟原来出官渡滩前不一样,跟村里出去打工的人也不一样。要相信我。”

她说我相信,我相信。

我央求她:“你相信我,就朝我们笑笑呗。”

母亲就破涕为笑了。笑得有些勉强。笑着笑着,眼泪又流出来了,她抹了把眼泪,说:"你们趁老汉(爸)听不到……要是他晓得你把工作打nia(脱)了,把铁饭碗打破了,还不抓起扁担把你脚杆都打断……。"这时,老汉去坝下看苞谷秧回来,刚走上院坝,母亲一见就背过身,进屋去了。李红也跟了进去,不让父亲看见她们流泪。

父亲站在院坝里,得意地说:"昨夜大雨,地里的苞谷秧吃够了水,又长高一卡(拇指和食指张开的距离)了,”他伸出拇指和食指朝我比划,“看来今年又是好年辰啊!"我迎上去扶住他,又是内疚又是不安,像小时候做错了事,又想办法蒙混过去,因而躲过他的一场杖责。我心情复杂,对着父亲耳朵大声说:"今年肯定丰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父亲愉快爽朗地说:"那是那是,你妈把土地当儿子伺弄,土地还不好好报答她吗?"我再说不出话了。

从官渡滩返京,我就向部党组呈上辞去职务及公职的申请。同时,我请哥哥在合适的时候向父亲报告这事。哥哥没告诉我父亲当时的反应。远隔千里,父亲大人鞭长莫及,母亲说的那顿“扁担打断腿”虽是夸张,但毕竟不用直面他的担忧和叹息。好在最后终于得到部党组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我辞去公职,成了一名“个体户”。

新的公司组建好,正常运行后,我请父母来公司看看。父母看了办公楼,看了公司里勤奋阳光的年轻人,又看了我的办公室,父亲又很得意,他坐在我办公室的大转椅上,啪啪地拍拍桌子,确定我不会回官渡滩种苞谷了。母亲不说话,她朝我笑笑,笑着笑着,忽然就又有泪流出来。

2015年10月,侄子王翼结婚,父母在哥哥家里扎气球帮忙布置新房。

-16-

在父母膝下承欢,以为时间都是无边无涯,从没想到有尽头。然而人世倥偬,每次与父母相聚,都是来去匆匆。我跟李红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很想父母能跟我们一起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朝夕相处了。但母亲住不惯城里的房,过不惯城里的日子。虽然我跟李红对二老都十分孝顺,她还是觉得不自在。每次过来看看孙女,小住几天,我们陪着四处转悠几下,就要回老家。前几年哥哥把老屋修缮好,又在旁边盖个楼房,想请父母搬进去住。但母亲不同意。她说人的脚要踏在土地上,才扎实。土地补人呢。

于是二老继续住在老宅子里。

每次与父母分别的时候都十分不舍,就想,一定找机会,跟父母多呆一些时间。没想到在庚子春节,就真的遂愿了,更没想到这是个甜蜜的把柄,后面拖着母亲的灾难。我们是在透支幸福。艰辛的庚子年啊!

2016年9月5日,侄子王紫林参军入伍,父母从官渡滩赶来送行。父亲很欣慰,但母亲也很不舍。王紫林也流了泪。

-17-

算起来,母亲是前年(2019年)秋天就得病的。但当时我们懵然不觉。一切苦难,都堆在了艰辛的庚子年。

2019年年底,姐姐打电话告诉我,妈妈肚子痛,起初还忍着,实在受不了,才让我们知道。我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让姐姐赶紧送到市里的医院检查。我当晚也飞到重庆。也是凑巧得很,值班的是位年轻的医生,他给母亲做完检查,确定地说:阑尾炎。

我们抽紧的心一下就放松了。荒唐的是,我们当时都没想到转到另外的医院复诊,现在想来,潜意识里也是不敢复诊,生怕新的检查结果将这个结果覆盖,我们的侥幸得来的幸福被注销。现在想来,我们多么荒唐,多么轻信,简直是苟且偷生的一种。一家迫不及待地就地治疗她的阑尾炎。母亲住了几天院,临近春节,我们就陪她一起回了老家。春节期间,疫情爆发。大年初二,爱人接到命令赶回部里,就提前回了北京。

因为疫情,我和哥哥都给公司放了假。于是我们得以继续留在父母身边。那是我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在母亲身边呆得最久的一次。当时国内疫情如鼎如沸,风声鹤唳。遥远偏僻的官渡滩村寨却犹如一条夹缝,父母儿子在其中偷享人世之欢,虽然为疫情焦虑,但暗地里又为这意外得来相守感到庆幸。

谁都没想到噩运已经来到身边。

母亲跟孙子王一、王翼在一起。两个孙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都跟奶奶亲。

-18-

哥哥和我带着几位堂兄弟和表兄弟到不远的林子里,用电锯锯倒一棵棵巨大的山毛榉。那巨大的树从高处慢慢倒下时,发出轰然的声音,我们像年少时一样欣喜。我们剔下树枝,束成捆,把树干锯成一段一段的,用小皮卡一车一车运回家,卸在院坝里。表兄弟们回家后,我在院子里劈柴,又一块一块码在屋后的屋檐下。树枝则一捆一捆立在吊脚楼下。

母亲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不停地端来茶水、醪糟水、油茶汤要我们喝。那段日子,我也尽情地向她撒娇,每天不停的向她要吃的,要吃腊肉,要吃豆干丝,要吃酸鲊鱼,要吃糍粑,要吃油香。凡是小时候觉得美味的东西,我都一遍一遍地向她索要。她也乐此不疲,一样一样的给我盛在碗里递我手上,看着我美美地吃下去,她脸上是特别满意的笑容。父亲则不断招呼我歇息,说我这身子骨在城里多年,经不起累了。我猛地劈开一块很大的青杠头子,大声问他:“哪个说的?”父亲也满意地笑了。

等我吃饱喝足,她就坐在门边的小凳子上,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干活。我抡起斧头,挥汗如雨。柴火在我的斧头下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父母眼里都是欣慰的样子,好像我刚长成,刚好能给家里干活。好像我从未娶妻生子,我跟他们从未分离。

这个工作我一共做了十多天。接下来,我砍了竹子,给菜园圈了新的篱笆,又把院墙边歪斜的台阶也修好了。父亲也很得意,有亲戚来拜年,就跟人家夸口:“看吧,我的儿子在村里,也是一个好把式呢。”

整整一个月,我挥汗如雨,又耐心细致。我把柴垛码到屋檐高。等过了六月,这些柴火晒干了水分,就是上好的了。树枝用来烧锅,柴块烧火塘。父母在家,取暖、炊煮,够他们烧上一年了。哪知道我准备满壁的劈柴,最后作为她葬礼上制作宴席之用了。

三月里,疫情得到缓解,重庆开始复工复产,我就回公司。母亲往我尾箱装吃的,糍粑、香肠、腊肉、青菜、萝卜、蒜苗、小葱,塞得满满的。我开车离开的时候,她在院坝里朝我摇了摇手,脸上笑着,汽车一转弯,我从后视镜里看见她忽然就抹起了泪。

 

淘淘是哥哥的第二个孙子,他刚学会叫“老祖”。老祖就是曾祖。

-19-

从记事起就知道母亲经常肚子疼。印象中邻居还用担架抬着送她到县医院去治疗过。但平时,她每次腹痛发作,家人就给她吃子弹壳里的火药,我们叫“药面面”。

那时候,山里穷,也落后,人生病,几乎不请医生,也不买什么药治,唯一用的药就是子弹壳里面的“药面面”。我们那里天高皇帝远,水深山长,山里人常“撵獐”,就是用自制的火药枪打偷袭庄稼的野猪、獾、山羊或麂子。火药枪用的子弹,是自家炒锅熬硝,制成火药,用火纸包了,卷成手指头的形状,看起来像子弹——这种自治火药火枪很多年前就禁止了——但威力很猛,放进枪膛,扣动板机,野猪、獾、山羊或麂子,遇到一粒这样的子弹,肚子立刻就开了花。村人也有因火枪走火,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有的还被炸掉了胳膊或者半条腿的。

火药火药,村人认为带了个“药”字,就是药,只要有人生病就吃点这个“药面面”。到底有没有效,不得而知。但在漫长的艰辛生活中,村人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印象中母亲有次腹痛,吃了不少“药面面”,最终还是请了医生治疗。

大约是我七八岁那年,有一次,只有母亲和我两个人在家。深夜里,母亲忽然肚子痛,我赶紧打开一只子弹头,倒些药面面,让母亲就着一碗水吞下去。吃后好一会,母亲肚子越来越痛,实在受不了,用头使劲撞墙壁,我想给她再喂点药面面,她不吃了,连声喊“快去请滴水岩的赤脚医生”。我赶紧提上马灯朝后山跑,去几里外的滴水岩请赤脚医生。

去滴水岩要先翻过一座山坡,再穿过一片平地,在山坡与平地之间是一片坟林。一路上都没有人家,没有狗叫声,更没有灯火。恰巧那些天,我们生产队死了一个人,就埋葬在那片坟林里。我从小非常害怕死人,葬的地方又是去赤脚医生家绕不开的。要是平时,我肯定怕得要命。但那夜,我顾不上恐惧,提着马灯爬上山坡,穿过埋着新坟的地方时,野山羊的声音在半夜里“怪——怪——”地叫着。荒野里我提着马灯一边跑,一边大声背毛主席语录,终于穿过坟地,再爬上一片山坡,到了滴水岩赤脚医生的家。那位好心的赤脚医生半夜里听到叫声起来,见到我这个孩子,非常惊讶。他简单询问了情况,背起药箱就跟我往官渡滩跑。我想不起赤脚医生当时是怎样给母亲治疗的了,总之天亮时,母亲的腹疼平息了下来。

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腹痛,想起她和村人每每病痛就吃下的“药面面”。火药真能治腹痛吗?是因为它的名称里,有一个“药”字,村人就认它为良药,还是火药里的硝有治疗作用,抑或,硝这个东西本身有麻醉功能,服下就减轻病痛?小时候想到这事,觉得十分神奇。成年后再想起,心里已经没有了神奇,只有悲怆。我只有一次次祈祷,我的父母乡亲,他们因为病痛而多次服下火药面面的肠胃,会坚固得如铜墙铁壁。

2020年下半年,母亲又经常感觉腹部隐隐作痛。家人都认为阑尾又发炎了。年前治疗阑尾炎,用的也是保守疗法,只输液消炎,没切除阑尾。于是就给她吃一些消炎和止痛的药。

起初她还能忍着,到九月里,实在受不了后,才让我们知道。我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最先想到的是“火药面面”。我的母亲,她一生吞咽了那么多的艰辛和磨难,她早年因为病痛而多次服下火药面的肠胃,她的坚固如铜墙铁壁肠胃啊,连火药都不能伤及的血肉器官,又有什么病痛能伤及到呢?

93年冬天,母亲跟孙子王一、王翼和外孙冉双达在官渡滩合影,那一年母亲57岁,三个孙子也很小。

-20-

9月14日,姐姐打电话,说母亲腹痛。我的心一下就狂跳起来,去年母亲腹痛,医生诊断为阑尾炎。我害怕这是侥幸得到的幸福,是我们欠下的债。现在,命运要来索债了。

姐姐在电话里继续说,母亲痛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告诉她,送到县里的医院检查,结果是结肠癌。我们不愿相信,姐姐当夜就随同俊丽姑姑开车送母亲到重庆市人民医院复检。我也当即订票飞重庆。重庆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华是我的老乡、亲戚兼朋友。他握着我的手,使劲捏了捏,没说话,我就明白了。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请他告诉我真实情况。李华说,晚期了。

李华按住我的肩膀,想让我安定下来。我向他道了谢,提出想自己静一静。那时已是深夜,我走到医院的院子里。我抬头仰望夜空。过去的许多年里,无论我幸福还是痛苦的时候,我都会仰望星空,浩瀚的苍穹与寂静的星辰让我平静,也给我安慰和鼓励。但那夜重庆的天空见不到一粒星子,城市的辉煌灯火把天空染得一片昏黄。市声嘈杂,汽车川流不息,真是众声喧哗、鱼游沸鼎啊。那一刻我觉得人世汹涌,浪涛像是要把我打翻、吞没了。

我像一个溺水者,浑身是汗,非常虚弱。我和哥哥、姐姐跟李华商量手术事宜,我看到他的嘴唇在动,而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像漂浮在水上,无声地散了。我抓住他的手,都像抓着一根救命稻草,但人已经被恶浪打翻了。

侄子王翼很会哄奶奶,他给奶奶播放老歌听。

-21-

手术方案敲定后,我整理好情绪,与姐姐哥哥一起温和地与母亲讨论病情。我们告诉她,检查到她的肠子上长了一个小疙瘩。这么多年,她一直肚子疼,可能就是这个小疙瘩在作怪。现在要做个手术,把小疙瘩切除。"是做微创手术",我伸出小指头给她比划,"就开这么一个小洞。"我确定地告诉她。她很平静地看着我,点了点头。

李华很快安排了手术。手术那天,姐姐、哥哥嫂嫂和侄子侄女,还有一些亲戚朋友都守在医院。进手术室前,母亲紧紧拉住我的手,不松开。我俯下身去,脸贴着她的脸,轻轻哄她:“就是微创手术嘛,一会就做完了。我们在外面等着您。手术医生是非常有名的孙大夫,他技术好,脚手也轻,不得把您弄疼,不要怕,李华哥也要进来看您。”她这才松开我的手,被护士推进去了。

我们焦急地在手术室外面守候。我起先陪父亲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父亲也是心不在焉,不断转过头去看手术室的门。我心里揪得慌,全身发冷,就请姐姐过来陪父亲坐着,我站起来走动一下,走暖和起。哥哥发现我说话牙齿在打战,就递给我一瓶水。我抓过来就猛灌下去,一瓶水落肚,还是落不下心,就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十分仓皇。父亲烦了,又不好发作,就说:“你给我坐一会嘛!不要在我前面晃来晃去的!”我就挨着他坐下来,还是坐不住,就把哥哥的孙子淘淘从嫂子的怀里接过来,放在腿上不停地抖着假装逗他玩。

手术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时候,护士忽然推开手术室旁边的玻璃窗,大声叫母亲的名字。我们都吓了一跳。哥哥反应过来,原来不是在叫母亲,而是叫病人家属,是叫我们。我们赶紧奔上去,围到窗前,护士端给我们一个托盘,盘子里是一坨漂白发硬的东西,像是卤煮过的肉食。我脑子忽然就晕了。护士告诉我们,那就是母亲直肠上切下来的病变部分,她一边说一边用镊子翻动给我们看。我赶紧扶住哥哥,不让自己倒下去,眼泪也一下就冲了出来。

手术三个钟头的时候,李华打来电话,说手术完成,很成功。我的眼泪又涌了出来。我抓住父亲的手,告诉他,妈的手术很成功。父亲听不见,只踉踉跄跄跟我们到手术室门口等母亲出来。

手术室门打开了,护士推着母亲出来。我们赶紧奔上去,围在母亲的移动病床边,帮着护士推。我们把母亲接回病房,帮护士把她安顿在病床上躺好。嫂子和姐姐手忙脚乱地给母亲塞热水袋,添被子。母亲脸色白得像一张纸,嘴唇也惨白着。我把脸贴到她的脸上,她的脸像冰一样凉。我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眼泪滂沱,稀里糊涂沾了母亲一脸。护士喝斥:“家属不要影响病人情绪!”哥哥给我手里递了纸巾,压低声音,然而又严厉地喝道:“你这样子会让妈更难过!”我转过身拭了泪,见父亲正用手背揩我滴在母亲脸上的泪。母亲腹部缠了厚厚的绷带,身上插满了线管,输入的和排出的都有,连着血浆袋、输液袋、心脏监测器、止痛泵、引流袋、排泄袋,管子里流着血浆、药水、渗出液等各色液体,监控仪器上各种颜色的灯和图标不停闪烁。那些管子和绷带,像绳索把母亲捆绑住,让母亲像是一头困兽。

母亲睁眼看着我们,非常疲倦。我忍住泪水,脸贴在母亲脸上,轻轻地叫她,但是她答应不出来。过了一会,她终于开口说话,说的第一个字是"冷",第一句话是“好想给医生说声谢谢,但就是说不出来”。她84岁的高龄,动了这么大的手术,遭受巨大的痛苦,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致谢!

母亲这张照片想不起是什么时候拍的,也不知道她怎么是那样的表情,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非常难过。

-22-

哥哥姐姐整天呆在医院。嫂子也请了假,负责张罗一大家人外加亲戚朋友的吃喝,收拾完毕,就用保温桶盛上汤,拎到医院来,一勺一勺喂给母亲。夜里一大家子围在母亲床前,热热闹闹地聊天。看着这一大群儿孙,母亲虽然难受,确很欣慰。夜深了,哥哥嫂子和侄子们陪父亲回家,姐姐和俊丽姑姑就留下来陪夜。我回到重庆,就换俊丽姑姑,和姐姐一起夜里陪护母亲。

俊丽姑姑是父亲的堂妹,算起来是母亲的小姑子。她出自幺房,她母亲又生得晚,所以她年纪比我还小。母亲生病后,俊丽姑姑执意陪母亲来重庆,和姐姐一起照顾母亲。她很能干,性格又温顺,母亲觉得十分贴心。她自小就跟母亲很亲,母亲很喜欢她。官渡滩几十年,两人相互体恤、相互帮衬、相互怜惜,不像姑嫂,倒像是母女。母亲生病期间,姐姐、嫂子和俊丽姑姑每天端茶倒水、喂饭喂药,尽心尽情。医生和病友都以为她们三人都是母亲的亲闺女。

手术后,母亲又做了两次化疗。化疗很折磨人,哥哥姐姐都不敢让她做,但母亲特别坚强,凡是能让她治好“肚子里的疙瘩”的办法,她都接受。我也坚定地支持她。做完化疗她吃不下饭,趴在床边呕吐,胃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吐了,呕出来的只有胆汁,其状十分痛苦。呕吐完,她躺回枕上,脸上又泛起疲惫又平静的笑容。

父亲白天在医院,当着母亲的面,跟家人也是有说有笑,爽朗得很。夜里一出医院门,人就萎了。起初家人对他瞒着真相。但他那么聪明的人,怎会猜不到?有天夜里我下楼送一大家人回家,临上车时,父亲忽然走过来抓住我的手,颤抖着,好一会说不出话。我把他的手捏紧,安慰他道:“爸,妈这病不是么子大事,这里医疗条件也很好,挺过这一阵就好了,您不要担心。”父亲忽然老泪纵横,他哽了几哽,才说:“道理我懂,……你们也都尽心了……我就怕她挺不过去……”夜里他在马路边像个孩子那样大哭起来。

 

想不起是那一年,我们陪父母游览,父母在川黔界碑前留影

-23-

我把苹果切成薄片,插上牙签,喂到她嘴边,轻轻蹭她的嘴唇。她只好张开嘴,用牙齿咬住努力咀嚼,艰难地吞下,我就看她胸口和喉咙急遽起伏,像又要呕吐的样子。她努力憋住,终于没有呕吐出来。平息下来,她转过头,朝我笑笑,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愧疚的样子。

有时候她小睡醒来,见我正埋头在电脑上忙碌,或者正看一本书,她不出声,静静地看着我,像我年少时那样。她觉得她生病耽搁了我,但至少不曾拖累我。在三个儿女中,她更信任我,也更依赖我。我陪在她身边,她似乎更安心。

陪她几天后,北京那边有点事情,我得赶回去。我告诉她,公司有些事情需要处理,我得暂时离开她几天。她忽然就很焦躁。我告诉她事情处理好就回来,也就二三天时间。她就答应了。

化疗后需要加强营养,她又没有胃口。记得她说过燕窝好吃。一个酒店有燕窝卖,三百多块钱一盅。我们买给她吃了十多天,她从嫂子嘴里打听到燕窝的价格,就不肯再吃了。于是我们从网上买新鲜燕窝来炖,告诉她一盅只要三十多块,她答应吃,但已经没胃口了。

大约是2018年8月,父母和哥哥一大家人合影。多年来,我跟李红远在北京,父母平时多由哥哥和姐姐照料。嫂子对二老尤其周到贴心。

-24-

医院在枇杷山上,站在窗前,可以俯瞰整个渝中半岛。有些黄昏,我给母亲披上衣裳,扶她站在窗前,看长江和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两江环绕,九月了,暑气还没退,热汽蒸腾,城市像在这口热锅里熬煮。这座城市经历了一场新冠疫情,又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水患。我们看着江水滔滔而来,包围这座城市,又浩浩汤汤而去,母亲不住叹息。

母亲求生的欲望特别强,医院的要求她都特别顺从,输完一瓶水,护士换药的时候,她总要问:“还有几瓶?“生怕护士遗漏了。一天的治疗结束后,她又要问明天几点钟开始,要输几瓶,还要吃什么药?所有的医嘱她都严格遵守,十分听话。要她吃东西,她也都答应,勉强咽下去,又吐出来。然而她这样积极英勇,还是抵不住一天天衰微下去。

我们都以为她切除了病灶,身体里就彻底没有那个做祟的东西了。做化疗时,我坐在床边,看着晶莹的药水一滴一滴进入她的脉管,心想残留在她身体里的病毒就会一点一点退散,这样,几轮化疗做下来,她又是我们好好的母亲了。

现在想来,我们真是轻狂。我们都天真地相信,人间再难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我们也为此做好倾尽一切的准备。但人心终究大不过世事。母亲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下去,我们一点一点放弃希望,最后向命运低下了头。我们明白治疗没有任何用处后,最后只希望治疗作为减少痛苦的一种方式,希望她走得安详一点。

我在病床边支起一张陪护床,姐姐夜里就睡在母亲身边。母亲入睡前,姐姐跟我分坐在病床的两边。母亲半躺着,她越来越瘦,越来越痛苦,坐卧不宁,不停地折腾。等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娘仨就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

母亲说我小时候一直让她提心吊胆,生怕我化了。我一直不断奶,她只有把奶头放我嘴里噙着,她才心安。直到我结婚,她才安心下来。娶了亲的男人,命运就换了一轮,从此她确信我不会丢失了。

她身子弱,说起话来尤其费力,有时候说了半句,下半句要好一会才续得上,刚说完,忽然又难受起来,要折腾好一会,重新消停下来,才又想起,咦,说到哪去了?于是姐姐就把她忘掉的话续上。

姐姐说到我小时候雨天趟水上学,打湿了布鞋,母亲用竹鞭抽得我双脚跳。姐姐笑问母亲:“当时啷个又忍得下心呢?”母亲说:“我没读过书,不会讲,娃儿一泼烦,就动手了。官渡滩哪个娃儿不是打大的?没打坏就好。”说完她歇了一会,就抬起右手看了又看,像是怪罪那只手似的。那只手青筋毕露,落满了浅褐色的老年斑点。腕上套着医院发的印有二维码的手环,手背上静脉血管里扎着留置针头,用胶布粘着。

我强做欢喜地说:“古语说棍棒出好人。要不是妈老汉打得好,说不定我早变坏了呢。”

母亲静静地说:“我的儿女我晓得,啷个都不得变坏。”

母亲说到我第一次离家去乡政府工作。那天早晨,父亲跟我都欢喜得很,但她担忧,我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那里的人都是干部……我在他们中间,会不会孤单?他们会不会给我气受?会不会挨他们整?

我赶紧告诉她,我工作几十年,遇到过许多困难,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母亲就说:"要记恩,我们不做忘恩负义的人。"我说放心吧,我是懂得感恩的人。母亲说我放心。

有次说到我当初毁婚的那个姑娘。她说她当时也很舍不得,担心毁了这么好的亲事,再找不到那么好的姑娘,那么好的家庭了。但我那夜哭得很伤心,伤心得不像个男儿汉。她也心软了,管他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再说儿子不疤不跛,也不傻,好歹总能找到个媳妇。实在找不到,她养我一辈子。

这是她最后一次说到养我一辈子。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夜越来越深,母亲实在累了,她半躺在床上,不说话,但眼还睁着。姐姐跟我坐在旁边,都舍不得睡去。重述旧事,这短暂的欢愉让我们感到安慰。但我们都明白,最后的日子快要来了。

有一天,母亲忽然想吃香菌包子。我赶紧出去,在武陵山珍总店给她买了香菌小笼包。第一次,她能吃二三个,后来就越吃越少,第二期化疗做完,我又去买包子回来,但她已经没了胃口,一个也吃不下了。

哥哥的二孙子淘淘,每天被家人带到医院看老祖

-25-

2020年1月初,女儿春语回国,在上海隔离结束,就直飞重庆看奶奶。走进病房,刚叫一声“奶奶”,祖孙俩都哭了。

女儿打小就跟奶奶特别亲,奶奶也尤其疼她。庚子多难,人事艰辛,正当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母亲却遭此罹难,其时又正值国外疫情大爆发,母亲自己忍受病魔摧残,却又非常担心春语,每隔几天就要我跟春语打视频电话,要看到她的孙女笑吟吟地出现在手机里,她才放心。她听一位来探望的亲戚说板蓝根和双黄连治疗新冠有效,就叫我赶紧打电话让春语买板蓝根,买双黄连,戴两层口罩,不要出门。其时,祖孙俩都深陷困境,却只为对方揪心。

祖孙俩见面让人落泪。春语像对小孩子那样俯下身去抱奶奶,奶奶却费劲地想从床上欠起身来抱春语。最后还是春语把奶奶抱在怀里,两人搂着哭泣不止。

当晚春语留下照顾奶奶,让我们回家睡个好觉。

第二天早晨我们到医院。春语已帮奶奶梳洗过,喂奶奶喝了粥,护士正打吊针。春语很乖巧很贴心,一边照应着奶奶配合护士,一边鼓励奶奶。小护士由衷地说:“妹妹真乖,奶奶你好福气”。吊针打好后,母亲躺在床上喘息了会,对小护士说:“我是福气好。我有三个儿女,七个孙子,四个重孙,他们全都好得很。我两个媳妇对我,就跟女儿一样亲。就连我这小姑子,也跟亲女儿一样。”她歇了歇,又说:“我这辈子,是满意了。我对儿孙,也满意了。”

 

春语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合影

-26-

我们老家农村实行土葬,最怕"人死了被烧"。并且,一个有福有寿、儿孙满堂的人,是不能死在外面的,不然进不了堂屋。但母亲不管这些。她仍然努力地挣扎求生。但希望已经微乎其微了。医生善意地放弃了治疗,让我们带她回家。

2021年1月5日,我们以疫情严重为由,骗母亲在重庆怕被感染,先回老家。她疑惑地看着我,像是不舍似的,好一会,才点头同意了。临行前,我和女儿搂着母亲照了一张合影。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跟母亲合影了。女儿搂着奶奶笑得很甜。拍完照,她就跑到走廊尽头啜泣不已。

从市里到官渡滩,车程有四个多钟头。那天我们开得很慢,上午10点出发,开了5个钟头才到家。一路上,嫂子在旁边照料母亲。起初我们很担心她身体受不了,但还好,沿途只短暂休息了三次。车开到我家对面柏树林的时候,嫂子问母亲到那里了?母亲见马上就要到家了,笑得很开心,那是她生病住院以来笑得最开心的一次。

车开到家门口,我想把母亲背进家门,但她坚持自己走上去。亲戚们强作欢颜,聚在我家里迎接她回家。她好像也受到激励,那天夜里在火铺上坐到九点才回房间睡觉,对来看望她的亲邻笑微微的,但已没有什么精神说话了。

那以后,陆续有亲戚和朋友来看望她。她已经形销骨立,并且开始了最残酷的疼痛。每一阵疼痛都像烈火袭来,要将她吞噬,她像一片叶子蜷缩起来,紧紧咬住嘴唇,不呻吟一声。她痛的时间越来越长,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

镇上有位学医的朋友叫梁秘,跟我们家交往甚密,离得也不算远。哥哥就请梁秘住到我们家。母亲痛的时候,就给她打杜冷丁。梁秘还帮着我们兄弟暗中筹备母亲的后事。

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坚持下去跟我们一起到春节,大家陪她热热闹闹过年。

9号那天,我必须回北京处理一件事。恰好有位朋友弄了一条很大的甲鱼给母亲送过来。那天母亲精神不错,要我扶她起来在火铺上坐坐。我陪着朋友在火铺旁边的桌子上一边喝酒,一边在火塘里烤土豆和粽子吃。母亲斜靠在板壁上,安详地看着我们。朋友让我吃一个粽子,我刚吃过早饭,不饿。母亲这时发话了,她说:“再吃一个吧,你自小就喜欢吃粽子,那时候难得吃到呢。从官渡滩到北京,路远,吃饱点,经冷。”我一直严格地控制体重,很自律。那天,母亲说完那句话后,我拍拍肚子,让母亲看:“妈,我一点也没长胖,从不对自己放松要求。哪怕是一个粽子。”母亲就不言语了。

那是母亲最后一次关心我的饥饱冷暖。

父母亲在哥哥家吃我给他们买的香菌小笼包

-27-

1月18日清晨,我接到嫂子打来的电话,她哽咽着说母亲病危。我立即从北京赶回老家。

母亲已经昏迷了。我俯下身握住她的手,大声地叫她,好半天,她才睁了眼,看看是我,艰难地说出一句话:“搬盘你们了。”在我们老家,搬盘就是为别人奔波劳顿费周折的意思,相当于“给你们添麻烦了”,是含着愧疚之意的。

这是母亲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皮包骨头,躺在床上,她全身的骨头硌得自己疼,想坐起来,又没有力气。我们姐弟三人轮流坐在床上,把她抱在怀里,她才好受点。疼痛袭来时,她又蜷缩起来,不住发抖。那时候,我整个人也散了,不知自己怎么才能活得下去。

我们抱了两天两夜。她一直深度昏迷,已到弥留之际。我抱着她,感觉她的身体轻得像羽毛,而灵魂正在抽离逃逸。我用脸摩挲着她的脸,一声一声叫她,想把她的魂唤回来。

1月20日半夜,她终于睁开眼睛,费劲地打量围在她身边的人,又看清抱着她的满脸是泪的正是她的小儿子,她费力地蠕动着嘴唇,想要说什么,但是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慢慢的,她眼角就有泪渗了出来,最后流了满脸。

1月21日下午16时13分,母亲她把身体留在我的怀里,灵魂升了天。我为她阖上双眼。

一个疗程后,母亲从医院回到哥哥家,三个重孙迫不及待地黏住老祖

-28-

她躺在黑漆的棺椁里,穿着绣了华丽花朵的黑绸裤衫。她的膝盖风湿消失了,偏头疼消失了,心口疼消失了,手臂麻木消失了,腹痛消失了,她拼了命与之搏斗的癌也消失了……她嘴唇微抿,眉目安详,容颜沉静,像是出走多年,终于回到故乡。

葬礼那天早晨,我们跪伏在她的墓穴前,看着一铲铲的黄土纷纷落下,把她掩埋。大地接纳她的一位女儿回家了。这是人世播撒进大地深处的又一粒种子。从此她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与大地一起滋养和孕育,一同经历四季、雨水,一起承担耕种、收获,一起包容,一起忍耐,一起希冀。在她长眠的地方,会长出新的庄稼、草木,新的悲伤和幸福,以此养育一代又一代儿孙。

她走了,留下父亲,在人世独自拥有一群哀伤的儿孙。葬别她的那个早晨,我们从墓地回来,卸下孝帕,看见头上又长出一层白霜。

世事难敌春风。清明节,我们回乡祭奠母亲,看见她坟墓的新土上,已经长出青青的草。也许要再过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她坟墓上的新土变旧,墓碑上她的名字变旧,成为时间的一部分,我才会相信她真的离去。

-29-

我们乡间,说人到最后称“百年“。我惯常数理思维,简单认为,人就是要活到百年。半生为人,我在人间学会了吃苦,学会了争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却一直没学会离别。我粗略计算,在人间,我跟父母还要相守二十多年。我想,到我的父母百年时,我就有七十岁了。七十岁的人,可以说历尽沧桑,是学会别离的时候了。我风尘仆仆朝前赶路的时候,想想我在人世,还有父母的目光看着我变老,意志变得更加坚定,心却变得更加柔软。想想就觉得人生无尽。

但母亲不等我。

周末的午后,我去厨房,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洁净的灶台上。母亲她不在窗前“笃笃笃”地切豆腐丝了。刀板洁净,刀具铮亮。一只蜜蜂从窗外飞进来,在玻璃窗上嗡嗡嗡地,老找不着出去的地方。

院里丁香开了。她曾跟父亲在春天的午后坐在院子里为丁香和菜花争论。父亲说丁香比菜花香,但没得菜花有用。母亲却说丁香虽然没用,但长在儿子的院子里,就是有用的。这个春天的午后,院子里没有了父母的争论,只有丁香香气馥郁,呛得人眼泪夺眶而出。

清明我回官渡滩,开车经过一片土地,就是我第一天上班,父母送我时,母亲半路上拐进去劳动的那片土地。我把车停下,站在路边久久凝望着那片地,但不见母亲从地里直起腰来,也不见她从一棵棬子树后走出来。

官渡滩门前的桥上人来人往,我站在桥头,见不到她从人流里回过头来,笑着叫我的名字。我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也不曾看见她坐在门边的天光里,低头缝鞋、补衣、裁豆、拣种。

夜里,父亲一个人偎在火塘边,默默地烧水、煮茶、吸烟、咳嗽,她不在父亲身边,为他烧火、添水、点烟,在他流着泪咳嗽时替他捶背。我坐上汽车开出家门,她没有在尾箱里装满糍粑、香肠、腊肉、青菜、萝卜、蒜苗、小葱。我习惯性地看后视镜里,她没有站在路边望着我离去。大地接纳了她,再不打算把她归还我了。我把父亲接到我身边,夜里我俩在灯下慢慢聊起她,却又感觉她就在灯影里默默看着我们。

父亲像一棵树。山里的男子都像树,笔直,高挺,外壳粗糙,坚硬。没有什么能够摧折,除非砍劈。即使与刀斧相遇,也会发出斫斫之声。与父亲们相比,母亲们则像是草本植物,像高粱,苞谷,小麦,稗子,甚至,像丝茅。对,丝茅。丝茅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后来它又有了一个好听又好看的别名——苇,这些都让这种植物具有了古老又清澈的诗意。但是,你若到了我们老家,在中国西南山地,在那些坡坡坎坎,在山坳,在岩坎,在林边,在地角,在河畔,在路边,你会发现,诗意跟丝茅一点都沾不上边。在我们那里,丝茅是很普通很卑贱的植物,漫山遍野都是。我们也不叫它苇,都叫丝茅。它茎秆粗壮,比芭茅高,叶片粗粝,叶边锋利,秋后连牛都不敢下口。寒冬里,丝茅独自在地下蓄茎,春冻时醒来,悄悄冒芽,抽茎,拔节,吐穗,倾尽一生长出连肉眼也看不见的籽实。白露时节,满山芒穗,白茫茫一片,秋风起了,芒絮纷飞,让人落泪。她一生柔韧,沉默,百折不回,干旱再久它也不枯,雨涝再深它也不溺。风暴来时,她伏下身去;风暴过后,她又挺起身子。到老了,她顶着一头白穗,倒伏在地,最后腐朽在泥土里,滋养新一轮生机。

她就是大地上的一株丝茅,是我的母亲,讳名樊玉香。

-后记-

母亲离世时,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一位亦师亦友的兄长读了,说很感动,鼓励我继续写,把想说的话都写出来。母亲七七,我回乡祭拜,当天晚上就开始写。每天写一点,写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为生计奔忙,差不多每天超负荷运转,忙碌又疲惫,有时候一天写一段,有时候一天写几段,而有时候,几天都写不了一段。几十年来一直在公文案牍中谋生,对写文章,笔拙得很。好在写的都是心里话。我写的时候,感觉就在跟母亲说话,又感觉是在给一位不曾谋面的兄弟讲述我的母亲。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讲写作技术。就样这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

写成后,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段,连载近一月,得到许多好友亲朋的关注、关切和关心,有的点赞鼓励,有的回帖安慰,有的发来短信问候,还有的默默看过,不着一字,却忽然在某个时刻打来电话:“兄弟,找个时间,我陪你坐坐。请多保重。”

非常感激大家以各种方式给我亲切的慰籍与温暖的鼓励!这段时间我十分脆弱,所有的回帖都不曾回复,所有的邀约也不曾应允。但是,大家情深义长,我永远深深铭记在心。

俯首恭谢!

写作此文的初衷,是想把母子同行五十多年的点滴记录下来,把在仓促人生中没来得及跟母亲说的话说出来。以后想母亲了,就在这份追述中与她相逢。这是我记住和怀念的方式,也是我的责任。我想通过这篇文字,让母亲在儿女心中永生。

我原打算把这篇文章的写作,当做是结束,也是开始。从此我重新上路,独自行走余生,这没有了母亲的旅程。

但哪有那么容易!

母亲弃养已整整四月。我这个没妈的人,在人世间跌跌撞撞地过了一百二十多个孤单的日子。经历了最初的仓皇与茫然之后,随着生活和工作步入正轨,我也逐渐平静下来。我每天拼命忙碌,把自己弄得非常疲惫。但只要一停歇下来,我就陷入巨大的虚无与悲哀。失母之恸并非只是为母亲受难而伤心,也不只是因为离殇,而是一个人失掉母亲的照拂与仁爱后,独自面对苍茫人世,内心泛起的无边的荒凉。

我不止一次跟李红说,人活着真没什么意思。

李红说,都有这样一段过程,走过就好了。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

葬别母亲后,我经历了母亲的毕七,经历了清明,又经历了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母亲节是西方的节日,我向来不在意。再说,有母亲的日子天天都是节日。但今年这个节日的清晨,我打开手机,发现朋友圈已经刷屏,我实在不忍卒读。我把手机关掉,出了门,在湖边漫无目的走了一会。我见路边的树下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农妇在卖菜苗,我走过去跟她攀谈了好一会,最后买了些西红柿苗、茄子苗、黄瓜苗、辣椒苗,带回来栽在园子里,用矮篱笆围起来。歇了一会,我又出门,买了大大小小十几只鸡回来,放在园子里。做完这些,我在樱桃树下坐下来,靠着树干望天。北京五月的天空蓝得空洞绝望。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这时李红在门口大声喊我,让我打开手机,说有朋友电话打不进来。

我开机,许多短信嘀嘀嘀地涌进来。其中一位如父如兄的朋友发来的短信尤其让我动容,他是这样写的:

兄弟,今天是母亲节,这是所有母亲的节日,无论眼前的母亲还是心中的母亲。咱们的母亲在天上永享安乐,此刻,她温慈地看着咱们,对咱们说,儿子,不要脆弱,不要泄气,不要害怕,妈一直看着你。兄弟,母亲并没有离去,从前她是一个人,现在,她成了神。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心眷顾我们。兄弟,今天是母亲节,让咱们为天上的母亲祈福。然后,请去给自己的爱人道一声节日快乐。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保重,兄弟。

我止住泪,走回屋,郑重向正在厨房忙碌的李红祝福节日,又和春语、馨馨一起向她赠送了礼物。然后回到书房,给几位一直以来关心母亲的女性亲友发送短信祝福。

生活在这一刻,又进行了下去。

写这篇文字,还为了致谢。

我要感谢重庆人民医院的李华副院长,孙念绪大夫,主治医生龙赘大夫,冯晓玲护士长。母亲生病期间,他们给了她精心的治疗和周到的照护,他们以医者仁心,在一位耄耋老人生命垂危之际,给予了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我要感谢众多亲戚朋友的关心与关照,感谢你们在母亲生病期间对她的看望、关心、问候,给了她最后的慈悲与温情。在我们一家眼睁睁看着母亲受难时,你们与我们在一起。感谢你们给予我们一家人的安慰与鼓励。感谢王俊莉姑姑,梁秘,吴小兰……。

我要感谢我的亲友乡邻。母亲辞世后,哀伤让我们姐弟非常脆弱和茫然,几乎不能自持。是众亲友和乡邻帮忙操持料理葬礼。母亲落葬前夜,亲友和乡邻百余人在灵堂守护陪伴,凌晨,又扶柩送别她走完最后一程。

恩深义重,含泪叩谢!

我要感谢我的哥哥姐姐和他们的家人。多年来我远离父母,双亲全靠他们孝敬照顾。我虽有孝心,但若以事论,则远不及他们。母亲生病期间,他们两家无论老少自始至终无微不至的照料操劳。姐姐昼夜侍奉,衣不解带;嫂子尽心尽情,煎药烹汤,体贴周到,一片赤诚之心,对亲娘也莫过如此。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李红,感谢她一年多来与我共同忍受煎熬,共同担当。感谢她给我坚定的支持与温柔的陪伴。当我软弱得像个孩子崩溃失控、伤心哭泣时,她像母亲一样耐心地宽慰劝解。感谢她对我的理解与包容。

我要感谢我的女儿王春语。她远在异域,被疫情所困,却时时牵念奶奶。在奶奶生命的最后日子,她不顾疫情危险回国,陪伴照顾奶奶,给了奶奶莫大的安慰。母亲离去后,在我低落的时候,我的女儿像小鸟一样萦绕在我身边,给我晦暗的心境增加了鲜亮和希冀。感谢我的宝贝。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与母亲历尽艰辛,把我们姐弟仨哺养成人。六十余年相濡以沫,在85岁高龄之际,又与我们做儿女的一起,夙兴夜寐,陪伴照顾母亲。母亲离去后,他虽然非常痛苦,甚至有几次当着我们的面也忍不住大声哭泣。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我们失去了母亲,他成了一大家人的主心骨,是我们内心的安慰和依靠。

我要感谢我的外祖父外祖母,感谢他们生养了一位美好的女儿,并把她嫁给那个叫王祥胜的人,让我们有幸成为他俩的儿女。

最后,我要感谢大地,这万物之母!感谢她以宽厚、平静、仁慈的怀抱接纳我的母亲回归。感谢她让母亲长眠,并给母亲永久的安宁!

 

首届三门峡“黄河船奇”帆船公开赛落幕
5月26日,首届三门峡“黄河船奇”帆船公开赛迎来第二天的长航赛,来自北京、福建、山东、广东等10余个省区市的21艘帆船完成了比赛。
陕西省黄河流域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
记者26日从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获悉,2020年,陕西省黄河流域32个国考水质断面中I至Ⅲ类比例达到87.5%,同比改善21.9个百分点,优于“十三五”国考目标31.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了劣V类断面。
山东沿黄市县探索实践 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文章
作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山东省自觉服从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突出山东特色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地落实。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