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保护黄河 让生态展新颜、发展高质量

发布时间:2021-11-01 10:05:14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尚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突出发展和安全的统筹性,强调整体和个体、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秉持“上游源头涵养、中游生态治理、下游生态保护”一条龙精神,取长补短,协调解决,共促大保护。

黄河上游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三江源、祁连山、甘南等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要着力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推进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肩负起保护好“中华水塔”的神圣使命,以保护促开发。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黄河中游粮食主产区,应以水质改善为重心,抓好蓄水保土,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等生态工程;对于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力气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要着力开展旱作梯田建设,增强中游地区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提高节水技术和能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转变,全面提升沿黄防洪水平,规模化推进农业绿色一体化精准高效灌溉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黄河下游要围绕湿地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下游滩区要实施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构筑循环互济的水系格局,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要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利用黄三角保护区独特的河海交汇和滩涂景观资源,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面对沿黄各省区产业低质低效、缺乏新兴产业集群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各省区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科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首先,找准优势,科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沿黄各省区要从实际出发,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实际,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分区域打造生态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航空航天生产发射基地等,根据地区特色准确定位发展目标。

其次,抓好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沿黄生态经济带。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开展重点区域建设,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带动黄河防汛、乡村振兴、滩区迁建等各项具体需求,因地制宜编制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链工作方案,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构筑沿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带、高效农业隆起带、湿地生态保护带。

再次,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空间载体,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提高能级,周边城市要进行差异化定位,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动黄河“几”字弯都市群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济南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挥沿黄城市群龙头作用,重点打造初具实力的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半岛城市群。

最后,流域内外交通互联互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线上线下联通局面。开展“河陆联动、河江联动、河海联动”,打造陆地、江河、海上交通经济带,构建区域共享共治共建的网络信息平台,助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崔宝敏,系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青海省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自生态环境部部署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以来,我省以湟水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保护黄河 让生态展新颜、发展高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秉持“上游源头涵养、中游生态治理、下游生态保护”一条龙精神,取长补短,协调解决,共促大保护。
河南省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1万平方公里
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着力提升水土保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