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的小康生活】为黄河造一只“人工肾”

发布时间:2020-07-03 11:04:40

黄河的水在变好。这一点,家住银川市区的陈步坚从市区的河道沟渠里就能感受到——城区入黄的河道有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是群众抱怨的“臭水沟”。

在城区之外,另一种变化也悄然发生。黄河岸边的稻田、鱼塘、滩地,变成了人工湿地。一位在此做清洁的64岁的环卫工每天都可以看到,从银川市流入黄河的水清澈碧绿,而非浑浊的黄色。


  银川市滨河湿地公园 中青报 中青网见习记者李强/摄

他负责打扫卫生的区域在银川市滨河黄河湿地公园。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这个新建的人工湿地无异于为黄河造了一只“人工肾”,成为是银川市生产与生活废水进入黄河之前的一个巨型“净化器”。

2019年,银川市为了进一步提升入黄水体质量,在黄河西岸建立起一个长为49.5公里的滨河水系,回收了18.6万亩左右的河滩地,把11个入黄排水口串联起来,只留一个入黄口。这个湿地公园便是滨河水系的一部分。

银川市每年排入黄河的水有七到八亿立方米。“过去这些水体没有经过深度(净化)提升,直接入黄。我们现在做一个兜底,(湿地公园)主要是承担自然沉淀、生物吸附、石墨烯光催化作用。”站在2413亩的银川滨河湿地公园里,银川市水务局水利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少勇说。

除此之外,银川市投资2.67亿元实施滨河水系沿线及湿地绿化工程。在全线种植陆生、水生植物1.89万亩,投放鱼虾螺贝16吨来营造物种丰富的水生态环境。


  银川市滨河湿地公园 中青报 中青网见习记者李强/摄

在对这些水系进行综合治理之前,市民已经很久不敢喝黄河水了。65岁的陈步坚记忆里,黄河最干净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还在黄河边的一个农场工作。生活用水可直接取黄河水。“水里有沙,在桶里澄一澄就能直接喝了。沟渠里用筛面的筛子一捞就能捞到鱼虾吃。”陈步坚告诉记者,后来那些都成为让他羡慕的往事。黄河从90年代开始,进入水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水里都是泡沫,臭烘烘的。”

那种臭味赵少勇也闻到过,2018年,银川市有11条入黄排水道,其中有6条被评判为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其中一条未达标水道便是如今湿地公园依然连接着的永二干沟。即便是污水处理厂的排水,也会“颜色发黑,味道发臭”。

而如今,在湿地公园里,看得见的地方长着水草,飞着水鸟,游着鱼虾;看不见的水底铺设着10.51万平方米的石墨烯光催化网膜,“可以增加水体含氧量,加速沉水植物对水体里氨、氮、汞、磷等的吸附”。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源头治理,中断提升,末端兜底。滨河水系算是‘末端兜底’。”赵少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源头治理是最治本的,但源头治理他有一个限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成本就很高了,需要通过其他补充措施。

银川全市共有湿地总面积5.31万公顷,其中自然湖泊近200个,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在赵少勇看来,建立人工湿地对这个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地方而言,是一项“一次投入、长期生效”的工程。


  银川市滨河湿地公园 中青报 中青网见习记者李强/摄

2019年6月份滨河水系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入黄排水沟水质达Ⅴ类水质。2020年第一季度入黄水质已经达到Ⅲ类。“从效果上看,还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改变。未来还有提升的潜力。”赵少勇说。

如今,银川市正在和石嘴山市对接,打算把滨河水系往下游再延伸50公里,打通入黄水体,确保水可以在更长的滨河水系里得到净化。“最终的目的:水质更优、水量更足。”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工作有条不紊
自5月26日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按照“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原则,生态环境部与山西、甘肃、青海3省12个相关地市全力夯实工作准备,精心做好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图纸作业等工作,为现场排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的小康生活】为黄河造一只“人工肾”
黄河的水在变好。这一点,家住银川市区的陈步坚从市区的河道沟渠里就能感受到——城区入黄的河道有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是群众抱怨的“臭水沟”。
“追随总书记的足迹” 礼赞黄河诗词歌赋朗诵会举行
7月1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吴忠新闻传媒中心共同举办“追随总书记的足迹”——宁夏新闻工作者礼赞黄河诗词歌赋朗诵会。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