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禹迹:中国人开天辟地的山河寓言——黄河准格尔大峡谷的地理、历史、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20-09-15 16:55: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建中 | 责任编辑:

作者:王建中,内蒙古准格尔旗人。政协准格尔旗委员会工作。著有《黄河三峡》、《黄河禹迹》、《天下黄河》等图书数种,作品曾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转载,曾获省市文学奖和平遥国际摄影奖。

 黄河魂:人文中国的精神具象 / 中国心:华夏文明的思想世界 / 龙图腾:中国人创世纪的地理寓言

文明是一种大群体思维。

不同的文明群体,面对山河大地,得到的认识是不同的。九州地理格局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理思想的形成和国家意识的萌芽,也是政治思想的先声。九州是在禹迹的基础上提出的。九州空间格局的理念,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及至后来四海、五岳、中国概念的形成,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核心。

摄影:陈文俊

文明源地

黄河准格尔大峡谷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地之一,地处黄河中游的开端。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先看这三张图片。准格尔大峡谷刀劈斧凿的痕迹昭然彰目。大禹治水实际上是完成了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是中国人开天辟地的肇始之端,是一体化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地理位置上,准格尔大峡谷处在一个独特的人文边际线上。峡谷内有海生不浪文化遗址、寨子圪旦文化遗址两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距朱开沟遗址也不足百里。历史事件的地理选择有其必然性,如果说夏朝国家不是偶然诞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这个“禹迹”就一定不是自然的偶然和巧合。

禹迹就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或者说是他做过事情的地方。中国古代推崇圣贤,圣贤是道德楷模。大禹是上古圣贤,用禹的名字来命名一片辽阔大地,就宣告了这是一个道德世界,一个文明世界。这也就是禹迹的地理内涵。禹迹也就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地理认同的标志,一种通过地理位置表达的社会价值观。

大禹治水也就是德治的开始,这使华夏世界成了一个具有高尚意义的文明群体。在这个世界里,德载万物,德成为世界的一个制高点,这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地理构建。

准格尔大峡谷的造型如同一个篆字“州”字,仿佛天下的象征,也仿佛一幅龙图腾。这个华夏文明地域绝无仅有的景观,采取“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的方法疏导河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完成了生态功能并逐渐定形,成为地理文化生态演变的一个典型呈现,它暗合了太多的华夏文明的元素。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地理、历史、人文积累,有很深的历史层次,具有典型纪念性,是地理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的浓缩与象征。这个中国古人的杰出创造,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同样得到发扬光大,黄河水利工程以及黄河变绿,也是大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写照。

《禹贡》说:声教讫于四海。后来,德成为一切的制高点,由此衍生出来的九州,并逐渐由中心向四周扩展,“五服”又成为完整的地理、政治、文化结构世界,这也是中国的来由。由禹迹、九州、五服、四海、五岳、中国构成的华夏地理,建立起了华夏文明。

准格尔大峡谷是一首大气磅礴的凝固的史诗,也是一部交响乐;它也是凝固的历史和信仰,有隆出的价值观和意志,弥散着强烈的历史文化的精神气质。

《击壤歌》的历史标本

文化是凝聚在内心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又与山川大地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地和群体的非常细致入微的细节。  

倘若沿碎青石片垒就的小径缘山势而进,拐过一丛丛石林,临河沿,越过几处石罅,路便沿着河岸绝崖盘绕而下。脚底涛击崖壁,头上巨石悬顶,侧过几杵石柱之后,路便渐渐宽展了起来,准格尔大峡谷也才慢慢展露开来。缘一状如馒头的石丘绕行一段,转过一处石屋豁然开朗。却以为步入山河的迷宫,山道时断时没,时隐时现,或失于断岩之下,或跌落于巨石之中,或忽陡于峭壁之上,或臣于顽石之间,或侧于石腰之胯,或钻于石隙之中,或穿一段石巷,过崖时,水落颈窝,顿增寒意。正不知去向,几级台阶又迂回至峭壁之下,上有人过,其面清晰可辨,其声清晰可闻,若想拉一拉手,却没那么容易,脚下隔几丈宽的沟壑,壑下水声汩汩,却不见水影踪迹。若是熟人,邀你同行,你若等候,约两袋烟工夫,才见其蹶腚杵首正攀越一处石壁,这时你不妨再说上几句话,待他下了石壁,再寻其踪影时,早已沓无迹象,而待他再过石阶逆向于你时,你才知道他还没走了一半,到你这里,还需一袋烟工夫。却原来这路就在峰石间盘旋迂回、沉落盘折,这正应了老乡一句话:说话话容易,拉手手难。正巧对面过来一女子,水色极好,肤若凝脂,衣着粗布,头罩花巾,乌丝束于脑后,面若桃花,见了生人,早早便垂了眼睫,让于路边,待你过去,方才前行。若是问了,必腼腆而答,红了粉面,以手掩口,含笑而视,促了足,款款而去。这里是准格尔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一个三面被黄河水环绕的地方,形同半岛——豹子塔。不禁让人感慨,觉这山野孤岛之上,竟有如此山水佳人,真是不虚此行。于是,擞了精神,正待上路,却见友人才气喘吁吁赶来,一头水汗。结伴而行,却也省了气力,过脊越岩时,相帮而过;临渊视流时,则结手而行。累了便入老乡家讨水喝,让于屋内,待为上客。本地水涩,主家便搁了红糖搅匀,双手敬到手上,直说没啥好招待,临了,款你一碗红枣。岛上石岩脊土之上多枣树,家家都有一手醉枣的绝活。若是冬季,满岛醉枣香,不饮自醉。过了青峰岩,才知行了半天,仅游了半岛,这时,山势渐落,黄河的波涛于石林间忽隐忽现,涛声亦隐隐约约,似闻非闻,一声鸡啼,满岛回鸣。

一只山羊缀了铃铛,叮叮当当迎面而至,见是生人,刹那间竟犹疑一下,清越之声戛然而止;然后一跃,越上一石岩,看时,石岩竟有一米高余,不觉一惊。山羊却望了你,待你过去,山羊才跃下山岩,复前行。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令你大惊。这时,一头黑驴驮了一顶草帽渐近,让开道时,才见黑驴身上的草帽下驮了一罐饭,黑驴的颈下系了一串铃铛,眼上蒙了黑布,款款而过,铃声袅袅。回头正看时,却听岩下有孩音细细的嗓音唱歌——尿床歌。不觉笑了。慢慢有颗头颅冒出岩,见是生人,戛然而止,看着生人,不动。头发呈马鬃样只蜷伏于脑后一撮,通身大人衣衫,脚下一双手工鞋,轮胎底,纳帮,看上去极结实,俗称踏破石。知是少年母亲手艺。问了说是去送饭。问怎么不唱了,说是瞎唱,吓蛇的!知有蛇,我们皆吃惊,少年却笑了,说不咬生人。问何故,答曰,气味不同。问羊、驴颈下的铃铛也是吓蛇的。答曰不是。听着铛不哨(不孤独)。不禁面面相觑,问驴蒙了眼不怕跌于崖下,孩笑曰,睁眼不敢走道,兽医说恐高症。众皆捧腹大笑,便到了村里。

村子不大,八九户人家,家家石板垒墙,黄泥覆顶。见有生人,大人小孩皆立于门前窗下,都极热情。均邀至家中做客,枣摆满了桌子。看时皆不一样,便捏了一颗黑色枣问,小孩子们都扭头,看着大人笑了,说熏枣,连这都不知道,满脸的不屑。又捏一颗干枣,又问,孩子们一齐大笑,相互望了,说干枣。干脆指着桌上的其他枣,一一道出了名称。孩子们争先恐后数出一大串,笑着,大人们亦开了颜,蹲在锅台角,掏了烟袋装烟,吸完一锅后,磕掉,复又装上。我们要过,吸了一口,咳出两眼泪。主人说,塔上土硬,烟也硬,不比你们那烟,水!吃过饭,和岛上的孩子们熟了,孩子们问我们姓什么。说,姓吴,孩子们和大人们一齐笑了。说就是姓没有,他姓没有。又一齐笑起来。我们也笑了。笑过,大人们说孩子们没礼貌,挥手驱散。岛上一派寂静,似有水声,侧了耳细听时又没有,倒是有孩子们的笑闹声从岩壁后传来,又传得极远。似乎在崖壁上撞了一下,复又返回,混混沌沌,但转而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温暧而宽阔的阳光干净明亮地照在石屋上,一片暖暖的黄色。一声鸡啼,满岛鸡和,数声犬吠,半岛炊烟。

黄昏时,几只狗从我们面前跑过,竟冲我们摇着尾巴,放慢了脚步,待离我们远去,便箭一般向河边射去。风吹拂着金色的长毛,热烈得像火一样。夕阳西下,岛上的农人们工回家,扛锄勾锹的剪影于炊烟中沉入暮色,鸡鸣、狗吠、驴哞,黄河的涛声渐渐涨了上来。屋子里亮起了油灯,水声也渐渐弥漫了过来,小孩子们在石板路上走过时,将仅有的一点亮色踏入石中。谁家唤孩子的声音响过后,涛声水汽终于将我们裹在夜色中。这时,油灯都亮起来。鸡归笼,羊归圈,鸟归巢,岛上无风,茅草不动,夜色如水,正慢慢洇开。孩子们坐在被水打湿的台阶上,默默吃饭,台阶看上去很黑。狗就伏在阶下,一动不动。全家人谁也不说话,岛上没有点声息。对岸偶尔一点灯火,忽隐忽现,起伏沉落,夜行人浑浊的山曲声便于涛声中分离出来,格外地真切。渐渐对岸的灯火稠了起来,听取蛙声一片。主人给我们端来饭菜:玉米一盆,青豆一盆,面圪瘩一盆,咸菜一碟,数种,蒸葫芦一盘,煮土豆一盆,佐料一海碗,酒一瓶,胃口大开。吃过,要付账,主人坚拒,送上凉绿豆汤、枣干、杏干、果干、葵花等一笸箩,置于炕桌上,众人围了,说长道短,闲话古今。

岛上熄灯后,除了涛声,便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时,兔子、刺猬、獾子会大胆地闯进院子里来,不小心就撞上了你的脚背,倏然而遁。獾子白色的影子一闪,犹如一道白光,将夜色划开道口子,仿佛獾子就从这口子里消失了,之后便悄无声息。这时连涛声也混沌成一片,只一声声地响着,岛上便起了雾,一堆堆地推过来,浓重而有棱角,什么也看不见了,顿觉面上细雨潇潇,湿了头发。回了屋,点上油灯时,窗玻璃上的水珠斑驳成一片,迅速滑落。窗上半弯青月,一地银白。屋外涛声阵阵,添了倦意,沉沉睡去,一夜酣梦。晨起时,却了无痕迹,遍寻不见,直悔睡得沉了些,于是便辞别主人。

出村口时,孩子们正玩一种游戏——砸缸。所谓“缸”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天然石块。先将一块置于地,于三四十步外,以另一块石击之。击中者获胜。然后单腿跳跃,取其果实。累多者最终获胜,众孩子抬于肩头,周游数圈,以示荣誉。同伴大呼:这是击壤歌。于是诵《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问孩子们知道《击壤歌》吗。孩子们皆摇头。我爷爷就这么玩了。一哄而散。同伴说:古时的壤,就是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芒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我说,这里的孩子们还玩一种“跳方”的游戏,就是跳房子,以九宫格为图形,模仿“禹步”,跨格象征着翻山越岭,最终征服天下。在方圆数百里是极为普及的儿童游戏。众皆感慨。

舍舟登岸,便是一地的石头,老牛湾是也。同伴曰:都是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顺手拾一块,窝了一石阳光,顿觉暖意。抬头,城堞耸立于前。而烽燧延绵,一天辽阔,迤逦远去。排开棘荆,乱石阶突兀,一河碧水豁然开朗。沿石阶越岩攀援,护河楼已然近前。看时,一楼砖石,兀立于孤崖,脚下则壁立如刃,碧水澄舟,只几个女子戏水,红兜肚,粉脚丫,撩水而浴,笑声如银,幻作一潭霖霖春水。胴体秀水,一臂击水如瀑,于柔软的腰际泻落,只觉眼前似曾相识,才知是大师笔下的画面。几个女子听得异声,倏然遁入水中,一湾碧水浸散一头乌发,漾开来,却见水中娇鲤一样穿行,顿生妩媚。遂快步离去,暑意顿消。侧过一段巨石悬顶之陌,阔出一面平石,光滑鉴人。两三老者盘坐其上,一杆长烟袋,口中祥云袅袅。片石垒就的屋舍,层层叠叠,依城墙错落,成了背景。其树皆瘦,而茎杆枝柯朗俊,一树嫩叶,新瑞掩紫。老人始开口,问询我等来历,顺手推过一壶茶,又递过几只碗。一银顶无余的老者曰,今儿早上觉得贵人到,果然就到。手纳鞋底的老妇曰,可把你神的,赛过个诸葛亮。一捻手中线捻子,旋转成一捧雪,老妇只慈了眉,并未再言。旁边石上,有孩婴儿,小鸡鸡厥起来,一线尿泻落,一脸灿笑,如新月才开,一撮马鬓抵石而蹭,其左一红木碗,半个窝窝团在里面。说过一阵话,略知村里诸事,细问缘由时,老者曰,你要听古?我们的破老汉能讲三天六黑夜,不说过水话。嘿,看那鳖倒缘将来了。回头,见岩下冒出一人,我等大吃一惊。老人背上负了两只大木桶,随了走动攀悬壁、援窄岩,晶亮的水花飞溅出来,如珍珠一样在老人肩上摔碎,撒点点青湿,圆于石上,青烟一缕,咝咝之声清晰在耳。老人却如履平地。同伴忙去接应,堂堂五尺健男,竟被水桶折弯了腰,踉跄举步。老人们都笑了。说后生家没吃过个苦,不知深浅。“逞能了,不能少背点,不想活了!”捻线老妇慈了眉,怨背水的老者。背水的老者脑门晶亮,印堂呈紫,甩落一帘汗,斜了一下肩,桶就轻轻落了地,仿佛只二两。老者答:天不收,罪没受够!同伴问老者,这桶水有多少?答曰:七十斤。同伴试了试,怕不止。于是量桶,只比一米七五有余的同伴矮了几许。老者曰:后生家,这桶怕比你的娘老子还要大。问了,答曰民国十四年,从太原打的。不禁咋舌,搂了搂,倒是入怀而抱,却并不能轻易将其撼动。便请老人讲古。老牛湾堡于明成化三年,由守将王玺筑墙修建,九年由兵备卢发竹扩建。堡东西二百余米,南北长三百余米。墙高十米,四角设有炮台,城墙用大石条砌筑,设有大墙,垛口。并筑瓮城。门迎旭日初升之向,堡内十字街,青石板铺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时设有防守一员,兵丁一百五十人。营呈城形,每营分两上两层,属偏头关总营管辖。有明以来,曾设九边十三镇,老牛湾堡属最前沿地带,以沟为险,据守一边。山西总兵统领下的将帅曾几度镇守,亲统战事政务,并负责商务。堡周围台堡、云堡、烽燧相望,气象森严。看时,眼里只一片混沌天地。如此宇宙,大音希声,我辈便不敢喧哗,于是生怕惊扰了古人,只怀一心敬慕,无言以为之。

摄影:陈文俊

成为胜地甚至圣地

风景是创造与建构出来的。风景是一种观念,一个符号。所谓风景,实际上是人类投射到景观上的一个符号。

准格尔大峡谷既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天下的象征。是黄河地理最为奇异的地质、山水、人文景观。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山水的新地标,也是黄河文明最富有历史内涵、哲学意蕴和诗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也是中国地理最具影响力与文化力的象形载体。黄河准格尔大峡谷的连续“S”形极弯,是蛇曲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大的蛇曲河谷群,具有极端唯一性和稀缺性。它像一条巨龙,往返回折于蒙、晋、陕大地,出入河山,遒劲刚毅,千里雄风,气吞万象,仿佛龙的化身,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形象隐喻。这个类似神谕的大地造型,人类安排山河的痕迹非常清晰。

准格尔大峡谷不是一个简单的山川胜景,是被文明塑造过的土地。这个图腾似的山河景观,以其显赫的形象,奇崛的造型,仿佛中国人开天辟地的地理寓言。它是庄严的“禹迹”,是九州、神州、华夏的具象表达,从自然山河中确立一种历史与家国的人文认同。仿佛人文规范对地理山川的进行补充的历史具象与见证。从禹迹到九州的确立,是地理文化到政治的重要过度,它一方面以以地理形式支撑着辽阔国土的一统建设和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自然景观对中国文化的政治灌注,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这是中华文明地理历史留下的珍贵遗产。

准格尔大峡谷是地理、历史、人文的一个特殊结合点。这个储存下来的可能是黄河上真正的禹迹,为未来提供了一个机缘。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大地景观,如果我们忽视其地理、历史、文化意义与价值,就忽视了一个机缘,也就忽视了未来,放弃了历史。这个龙图腾一样的大地景观,有着活跃的文化拓展与提升的潜质,也就是变异的品质。这也正是这个景观的独特价值。没有变异品质的山水,就不会成为名胜。

准格尔大峡谷虎踞龙盘,敬仰天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符号在地理上的体现,甚至是继承和发展,是见证人类意志和力量的丰碑。准格尔大峡谷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在黄河几千里的大流转中,这个布局严谨、内涵丰富的景观绝无仅有。它揭示了人类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影响,和由此而造成的种种变化。这是原始自然景观,在人类的干预下,变为人文景观的得天独厚的最好例证,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标本。大自然是推动景观变化的伟大动力。相对于大自然的伟力,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具有经验意义,即历史意义。它所显示的时代差异,体现历史演变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文化景观了。而一切文化景观都是积累和变化的结果,文化是造成变化的动力。这是不是心灵活动落照大地上的痕迹?我甚至想,这也许还是一个哲学深度、心理深度的探测器,可以勘阅一个文明的地理深度、广度和高度。

准格尔大峡谷是一个世界级的景观,不适合自给自足的文化旅游开发,不适合人为干预,尽力保留原始地貌。留住了荒野,就留住了未来,也留住了历史。只有放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列中,才能看清他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只有放在世界地质奇观的人类视野下,它也才能显现出它的自然、人文、历史、地理价值。它是属于人类的,是世界地质遗产,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瑰宝。这是个至少保留了五千年以上的大地景观。

人类永远不能脱离土地,土地这么大,怎么去命名、布置,永远是一个新课题。命名的恰到好处,就是一个文明的具象;布置好的话,就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每个新的时代都有对大地新的发现、命名与布置。准格尔大峡谷完全有理由成为中国山水的新地标,甚至可以成为世界第十一大地质奇观,跻身于世界十大地质奇观。

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价值符号,认同什么价值,就有什么符号。龙腾天下——准格尔大峡谷必将唱响全世界,成为中国地理形象与精神象征的新具象。大峡谷九曲十八弯的地理地貌,其象征可以引申为黄河精神的经典意象。大力提倡、提升这一地理形象,使其上升为具有民族精神深度、高度、广度的文化高地。成为与华夏文明相匹配的又一处中国地标,提出“黄河禹迹”这一概念性、标志性文化、历史、地理品牌,向世界播扬。

准格尔大峡谷具有三大地理特性:生态性、区域性、传播性。这是一个超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超越形体、功能、属性的品质,可以升华到形而上的认知感悟层面。高山、大河本来就是超级力量的象征,准格尔大峡谷有空间的无限性,整体有意境、有气氛、有感悟,具有山水审美的核心精神,有一览天下的气势。纪念性又决定了它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使它具有了成为圣地的可能。

黄河映长城。准格尔大峡谷实在是一处兼得天工造化、人文雕琢与上天垂青的三重恩宠圣地。是一卷古籍、一幅历史画卷、一道沧桑的年轮、一轮幽远的明月,一阕无韵的离骚。准格尔大峡谷诞生在万里黄河最险峻、最曲折、最具有概括力的晋陕大峡谷开始地段,绝不是偶然的,更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后土皇天,这是人文与自然经过无数次的选择,反复的磋商,艰难的融合后才找到的一个交接点,是地理、历史、人文的深度结合,也是一次天道、人伦、物界的伟大邂逅。这是文明的选择,时间的承合、历史的秩序。

无须讳言,准格尔大峡谷的保护、发展和提升面临着行政和自然形势的双重限制,准格尔大峡谷的省界与自然山川重叠,这种限制在地图上就一目了然。准格尔大峡谷要想保护与发展,就必须跨越这两个限制,开展跨区域合作,最终使其上升为国家行为。保护准格尔大峡谷也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

保护是最好的开发与建设,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成为世界地质遗产,是准格尔大峡谷最理想的选择。准格尔大峡谷属于全人类!

准格尔大峡谷,华夏文明的“灯火阑珊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