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让长征精神在红色高原奔腾
发布时间:2020-09-22 13:51: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宋柏霖 | 责任编辑:中国网阿坝9月22日讯(记者 宋柏霖)昔日泽国烽烟革命途,今朝红色经典尽风流。茫茫开阔、连接天际的日干乔大沼泽,海拔3300-3500米,面积约250万亩,草海、泥潭密布,气候无常,仲夏季节也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被称为陆上“死亡之海”。这片泽国,是上世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地,遍布着1935年红军长征的革命足迹,埋葬着无数红军英灵,永远诉说着英勇红军与大自然殊死博斗的悲壮史诗。
日干乔大沼泽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21日上午,伴随着绵绵不断的阴雨,挥别壮丽秀美的若尔盖花湖湿地,沿着213国道,记者来到这片红色草原。据悉,长征的时候并没有红原县,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告慰英灵、铭记历史,1960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正式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也是阿坝州唯一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花岗岩石碑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放眼望去,方圆几百里曾是我国西部的最大沼泽地之一。然而,由于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迁,温度升高,加之人为干预,沼泽面积缩小而成为草原。如今,昔日沼泽早已不在,但历史却永远铭刻。为永恒祭奠穿越日干乔大沼泽长埋于斯的革命先烈,万世传扬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后辈铭恩奋进,2003年,红原县委、县政府在此立花岗岩石碑予以纪念。
绿草茵茵的日干乔,就像张巨大的绿地毯铺在广阔的大地上,但在她美丽的外表下,却潜藏着致命的危险。绿草洺下,都是滩滩小水凼,小草下的黑泥土都被水浸泡的十分柔软,人不小心踏上去,必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会有没入沼泽的危险,而就在这片险恶的大沼泽上,红军度过长征中最艰难的时期。
红原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年,红军过草地面临诸多困难,气候条件远比现在恶劣,沼泽遍布,水草众多,就吃的而言,所带的物资非常少,虽然有很多当地牧民捐献了牛、羊,但毕竟红军整体那么多人,粮食物资方面还是匮乏,艰难征程非常人所能想象。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花岗岩石碑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1936年8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部分指战员从阿坝县出发经红原县渡过蜿蜒西流的嘎曲河,踏上了征服广袤草地、茫茫泽国的艰难历程。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多支部队数次从这里辗转北上会师,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里永远的躺下了,但却镌刻出中国革命史上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史诗,抒写了一段不朽的人间奇迹。我们许多人小学课本教材《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的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沼泽地。在红军三过草地的历史岁月中,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在这里播撒,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展现,饱受压迫奴役的藏族民众在沉睡中唤醒,更为后来解放草地、民主改革和平定叛乱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这片充满着红色气息的大草原正式被确定为“阿坝州湿地自然保护区”。2004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其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红军长征过草地标志性纪念遗址,成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开发区之一,草原观景精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声名鹊起。如今,雪山草地敞开博大的胸怀笑迎四海宾朋,鳞次栉比的牧民新居一朝改变逐水草而居的千年游牧传统,幸福安康的定居新生活、致富奔康的铿锵新步伐无声告慰着烈士英灵。
在这里,如画的草原风光与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交融相会、浑然天成,荡涤着我们的灵魂,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激励着我们的斗志。全县4.7万各族群众正以县委“扬长征精神、铸红原辉煌”的号召为指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谱写“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百姓收入更丰”的发展新道路上加快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