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雍辉:治水节水抓经济 银川争做“先行区”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0-09-25 08:41: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宋柏霖 | 责任编辑:张正朋

中国网银川9月25日讯(记者宋柏霖)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9月,中国网记者赴黄河流域开展“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并特别推出《对话黄河河长》栏目,银川市副市长、银川市永二干沟市级河长雍辉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银川市始终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打造百年防堤,有效防洪防凌,积极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image.png
雍辉(右二)调研黄河银川军事博览园段

中国网记者:作为银川市副市长、银川市永二干沟市级河长,请您具体介绍一下,银川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怎样的进展成效和亮点?

雍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统揽全局,把握大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宁夏发展准确把脉、指路定向,深刻阐明了事关宁夏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银川要积极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做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实现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治理现代化。

目前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市按照“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工作思路,综合施策、水岸同治,河湖水质显著提升。在源头治理方面,完成银川市1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实施18个乡镇污水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扩建完成第四污水处理厂;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在中段提升方面,完成建成区内九条黑臭水体整治,实现“不黑不臭”和“长治久清”;实施了第二排水沟、银新干沟等主要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了重点水域和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入黄排水沟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在末端兜底方面,全面建成中干沟、永二干沟、银新干沟、灵武东沟等8处人工湿地,新建成滨河水系50公里,连通全市11条主要入黄排水沟形成一个入黄总排口,新增人工湿地面积0.38万亩,让沟道排水在滨河水系中持续净化提升,目前入黄总排口水质已达地表水Ⅲ类。

中国网记者:请您结合今年以来具体工作情况,谈谈银川市如何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为黄河下游省份提供更好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

雍辉:黄河银川段长83.8公里,途经灵武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等四个县区,占黄河宁夏段的21.1%;总面积0.75Km2,占黄河宁夏段的28.4%,年均过水量300余亿立方米。我市始终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打造百年防堤,有效防洪防凌,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为打造百年堤防,加强黄河两岸堤防建设、河道控导工程建设及黄河滩区治理。我市加快推动两岸堤防工程达标提质,堤路结合,建设黄河岸线和标准化堤防,提升改造干支流堤防,规划实施黄河右岸银川至石嘴山段标准化堤路结合工程;坚持疏导结合,针对东升、临河、头道墩等险工险段及河湾,建设丁坝、人字垛及护岸工程,整治疏浚河道,调节水沙关系,提高行洪能力,有效控导主流、稳定河势、护滩保堤;开展滩区生态修复和岸线利用结合项目专项整治,推进“四乱”问题常态化治理;推进人工湿地项目,加快水系连通工程;在沿黄堤防外100米开展绿化造林,建设河道水生态带、滩涂湿地生态带和堤路绿化带,形成贯通全区的黄河生态廊道。

为加强黄河生态修复,全面完成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市105条河流沟渠和39个湖库的管理范围划定及网上公示;有序推进河湖岸线利用项目整治工作,摸清河湖管理范围内已建、在建的桥梁、码头、道路等各类工程设施及湿地自然公园、文化长廊等各类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底数,为加大水利行业“强监管”力度打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各项制度,联合公安、检察部门,建立“河长+警长+检察长”长效机制;探索河湖治理新模式,针对部分河湖水草疯长现象,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以银新干沟为试点,实施“投放草鱼啃食水草”的生态治理模式;利用新技术,大力开展河湖水系水生植物种植、石墨烯治污和岸线岸坡“颜值”提升,不断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和修复能力。

中国网记者:据悉,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面对这样的数字,银川在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水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雍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治水思路,我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节水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并开展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2019年底银川都市圈西线城乡供水工程,利用深度净化处理的黄河水替换银川北郊、南郊、贺兰和东郊等水源地,已实现向银川市永宁县、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贺兰县供水。解决了银川市水源结构单一,水源地水质不达标,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供水分散等问题。通过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建设,在不增加全市取水总量的情况下,我市每年可节约开采地下水1.8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问题将得到根本扭转。同时,双路水源确保了城市供水用水安全,掀开了银川市有效利用水资源崭新的一页。

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了黄河银川段防洪二期项目、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西北部防洪排水和西南部防洪排水工程等一批防洪工程,完成第三拦洪库等一批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成四二干沟等一批排洪沟整治项目。使全市防洪调蓄总库容增加到6200万立方米,拦洪库防洪标准100年一遇,骨干沟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极大地保障了银川市的安全。

在节约用水方面,我市进一步组织编制《银川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银川市节水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银川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从宏观上科学指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强化水资源监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打桩定界,组织实施银川市水资源税改革工作,全力压采超采区地下水,2018年银川市封停自备井150眼,累计入库水资源税8600万元,做到水资源税应收尽收。目前银川市节水器具使用率达100%,全年新增取水审批率和水资源论证率达10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网记者:请您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出发,谈谈银川都发展了哪些特色产业?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雍辉:为优化经济结构,我市大力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围绕政府信息化、工业自动化、城市智慧化和生活智能化,为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加速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高质量转型。稳步推进“十大产业”,稳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葡萄酒、现代纺织、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现代物流三个新兴产业,构建“433”产业体系。同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要素支撑,向创新要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组织产学研、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推动智能制造、3D打印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持续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

为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我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和“硬支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聚焦“两新一重”,前瞻布局建设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

中国网记者:请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谈谈银川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雍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交给宁夏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宁夏必须担负起的政治责任。建设先行的战略定位应该体现在建设保障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抓好在黄河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严守“三条红线”。以黄河、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为统揽,持续开展、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开展“一河两路三廊四类”生态绿化,一体规划、一体实施抓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想方设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银川绿色崛起,为沿黄各地提供鲜明的经验。三是共抓保护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方针。“共同保护”就是上下游、干支流都要共抓共管,需要我们在先行区建设中树牢“一盘棋”思想,全领域、全流域开展大治理大保护。“协同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四是保护黄河水资源。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