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张战伟:整合沿黄文旅资源 打造黄河文旅发展大通道
发布时间:2020-10-10 14:00: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培刚 | 责任编辑:李培刚编者按:济源市地处黄河以北,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济水的发源地,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的文物大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济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对话黄河河长》栏目专访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第一总河长张战伟。张战伟表示,将沿黄各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点规划建设一条黄河北岸文化旅游发展的大通道,将对黄河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中国网记者:据悉,济源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采取积极措施,扎实推进“四水同治”,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第一总河长,请具体介绍一下济源示范区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和工作亮点?
张战伟:济源地处黄河中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可以说济源的山山水水和黄河生态息息相关。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深入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在“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上狠下功夫,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扎实开展“四水同治”,探索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法官”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负责、河长统筹、部门联动、镇办落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格局,河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体的表现就是集约节约用水成效明显,统筹用好黄河沁河水资源,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段一期项目已竣工并实现试通水,第三自来水厂投入试运行,让城市居民用上了优质地表水,在此基础上加快实现中心城区全面禁采地下水。目前济源5大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设达到100%,全区经营性用水户计划用水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顺利通过了2019年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水域岸线管控有序有力。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认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研究出台了畜禽养殖拆除鼓励政策,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百姓增收“双赢”,河湖“四乱”问题整治成效明显,在河南省河道采砂综合整治暨河湖监管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全河南省河长制工作会议中进行典型发言。水环境持续改善。济源5个地表水目标考核断面年度综合达标率为93.3%,全域优良水体比例达60%,高于河南省“十三五”57.4%的目标;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黄河小浪底水库、黄河干流、沁河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蟒河出境断面南官庄水质由2018年的V类、劣V类改善为Ⅳ类水质,氨氮、总磷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33%、25%;济河出境断面西宜作水质由2018年的V类改善为Ⅳ类水质,氨氮、总磷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12.9%、34.8%。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质量水质级别保持稳定。
中国网记者:近年来,济源一直注重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实,为保护黄河绘就了最美生态底色。请您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济源示范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您认为现在的黄河生态环境之前有了哪些变化?
张战伟:济源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位置特殊、作用关键。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要求,结合济源实际,共同做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济源加快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和小浪底北岸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连地湿地公园、蟒河湿地公园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示范区湿地保护率达67%。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在黄河干道及主要支流沿线周边累计实施困难地造林13万亩,预计年底前全面完工,对1.5万余亩流转土地进行绿化,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2.58%,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成投用,被确定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南起点。济源还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严格要求工业企业截污治污、坚决取缔“小散乱污”企业,对沿黄矿山非法开采、沁河河道非法采沙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上半年济源PM10同比下降26.9%、居河南省第二,PM2.5同比下降23.1%、居河南省第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在河南省率先实现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狠抓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78%,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市。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发展高质量绿色产业。济源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实现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减排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特别是在有色金属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了1条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主链、8条辅链,充分利用工业三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张战伟调研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中国网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为河南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请您从大力传承和弘扬河济文化、打造精品文旅工程等角度出发,谈谈济源示范区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加快全域旅游发展。
张战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济源历史文化厚重,涉及黄河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同时济源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济源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把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传承弘扬济源文化贯通起来,加强文化研究阐释,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济源特色的、以河济文化为标志的文化高地。一是擦亮“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名片。聚焦王屋山文化,高水平打造黄帝祭天大型实景演出,努力把轩辕黄帝天坛祭天打造成展示华夏文化、黄河文化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聚焦济水文化,高规格打造中国济水文化博物馆,把济水文化打造成标志性的国家文化品牌;聚焦愚公移山文化,进一步扩大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建设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打造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二是全面加强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济源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济渎庙、阳台宫、奉仙观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也有黄河船工号子、王屋琴书、抬普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主动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济源文物文化遗存进行普查,深入挖掘、加强保护,让这些埋在地下、躺在博物馆里、写在历史书上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充分活现出来。三是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济源是革命老区,王震南下支队、陈谢兵团、皮徐支队曾在济源强渡黄河,境内还有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杜八联、留庄民兵营等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红色基因,加强对济源党史、军史、革命史的系统研究,做好革命文物、文献的征集和保护工作,让济源的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网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要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您的工作和会议精神,当地都发展了哪些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如何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的?
张战伟: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济源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形成了以有色、钢铁、化工为主导的优势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行业领先,这就是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我们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区主战略,毫不动摇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毫不动摇地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毫不动摇地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主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优“老字号”,就是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向管理智能化、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治理结构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克服困难,一企一策,支持豫光、济钢、金利、万洋等重点企业聚焦实业、突出主业、做精产业,不断做优做强。比如,豫光集团实施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冶炼工艺、技术指标、关键装备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有色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行业标杆和典范。二是做大“原字号”,就是围绕原材料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从工业原材料向新型工业材料转化、向配件配套转化、向高端装备发展。比如,我们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中国白银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已完成投资近30亿元,白银珠宝首饰交易中心即将交付使用,网络孵化基地正在蓬勃兴起。三是培育“新字号”,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通过招商引资引智,重点培育国家大力发展的纳米杂化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构建新模式,蓄积新动能,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中国网记者:结合当地实际工作情况,黄河治理还面临什么挑战和困难?您有哪些建议?
张战伟:结合济源实际情况看,黄河治理还面对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协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发展潜力仍需进一步激发,黄河生态保护支持和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等问题。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涉及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等多个领域,分属多个部门管理,政策法规执法标准不统一,需要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凝聚工作合力,推动黄河生态保护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沿黄生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从目前来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在健康养生、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培育上还没有实现突破。我认为,应该将黄河小浪底北岸纳入国家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对黄河小浪底北岸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将沿黄各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点规划建设一条黄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的大通道,将对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记者李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