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河流域实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有机统一
发布时间:2020-10-12 11:32:47 |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水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缓缓流过,是黄河上游最早孕育灿烂文化的地区之一。
黄南,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母亲河黄河在离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万顷肥美牧场后流经海南藏族自治州,转而开山辟路,穿过险峰林立的坎布拉,又流回尖扎县,在这百转千回中,奔腾向前,滋养了黄南大地,哺育了黄南儿女,孕育了灿烂文化。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保护黄河新的动员令,为推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黄南藏族自治州聚焦打造“山水黄南”,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矢志不渝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一优两高”和“五个示范省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和基础,探索创新绿色发展的黄南路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黄南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和发力点,推动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流域,建绿色家园
黄南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是国家“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省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4.51%,同时,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全州2.2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59%。在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非常关键,如何融入到“黄河大保护”国家战略,至关重要。
河南县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现场。记者公保安加摄
近年来,黄南州汇聚全社会力量,按照分区施策、重点突破的原则,有序提升国土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治理,将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并重,加快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打造黄河流域、隆务河流域两条绿色长廊,建设洮河湿地国家公园、泽曲河湿地公园等“五大公园”,稳步提升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体生态功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良性循环。
如今,黄南国土绿化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多年来最为丰硕的一个时期。2017年以来,黄南州汇聚全社会力量,按照分区施策、重点突破的原则,有序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治理,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3.16公顷,绿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美丽青海做出了新贡献。每年4月中下旬,黄南的干部职工、农牧民、教师和学生齐上阵,在一处处黄山沟壑展开热火朝天的植绿战役。今天,从麦秀山到隆务峡近60公里的流域,依然变成一条绿色长廊,昔日黄土裸露的同仁市东、西山,南当山和尖扎县南山已绿树成林。
在流域,“闯”致富之路
发展和保护是天平的两端,要利用资源谋发展,更要在发展中加重保护的砝码。黄南不仅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另一方面看,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如今,为此而探索出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已成为黄南州精准扶贫的新引擎,人们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正推动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在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双赢的道路上走的无比稳健。“我们发展了林业苗木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了林业苗木专业合作社63家,育苗面积422公顷,培育了云杉、油松、圆柏、黄果、高山柳等各类苗木1900万株,群众可以靠这个增收300多万元,除此之外,还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绿化,每年人均能增收3000多元,落实了林草生态管护员8724名,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黄南州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刘成邦介绍道。
黄河贯穿南北的尖扎县,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频发的自然灾害成为困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老大难问题。随着黄河源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尖扎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相结合,倾力推进国土绿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水系流域、荒山造林等保护工程,以每年不低于1333公顷的造林进度,将昔日荒山秃岭化为一片绿洲,此外,依存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兴产业促发展,让贫村困水而焕发新活力,因水而美丽富裕。
自2016年从浅脑山区搬迁至黄河岸边以来,尖扎县德吉村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后续产业发展上,依托黄河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尖扎县AAA级景区,拓宽了搬迁户的增收渠道。如今德吉村已成为青海旅游颇有名气的“打卡地”,村民也因此实现了就业和增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旅游饭”,叩开了致富之门。从山上搬到黄河之畔德吉村的“河景房”,达巴一家5口开起农家乐,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如今,80平方米的房子经他装修改造,已颇具“别墅”的味道。
依偎在黄河旁的尖扎县德吉村。记者公保安加通讯员张海麟摄
在流域,融文化“活水”
黄南是民族文化富矿区,州府同仁市是全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统筹文化保护和传承无疑成为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黄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聚焦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热贡文化、民俗文化,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促进黄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讲好黄南“黄河故事”和充分挖掘黄南沿黄流域文化遗产和资源潜力,2018年以来,黄南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等进行了全面清查。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409处,可移动文物9145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7名,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71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传展示点3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示范户158户,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黄南州积极谋划黄河流域文化重点项目,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专家,对黄南州黄河流域文化重点项目进行现场对接,力争将更多辐射带动性强、有典型示范意义、能够拉动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层面的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目前,黄南州以黄河流域黄南段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为依托,已上报文化遗产和文物重大项目181项,规划投资23.81亿元。其中:非遗保护重大项目71项,投资16.39亿元;文物保护重大项目110项,投资7.42亿元,项目涵盖文化生态保护提升、非遗保护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文物本体保护等,为高质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记者公保安加)